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酶蛋白含量约占肝总蛋白含量的2/3。肝细胞中所含酶种类已知约数百种,在全身物质代谢及生物转化中都起重要作用,但常用于临床诊断不过10余种。有些酶具有一定组织特异性,测定血清中某些酶的活性或含量可用于诊断肝胆疾病。如有些酶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损伤时细胞内的酶释放入血流,使血清中的这些酶活性升高,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因此,血清中的这些酶活性变化能反映肝脏的病理状态,是肝脏病实验室检查中最活跃的一个领域。 其中转氨酶是人体代谢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造成肝细胞受损时,转氨酶便会释放到血液里,使血清转氨酶升高。通常,体检中主要检查的转氨酶是谷丙转氨酶(ALT)。1%的肝脏细胞损害,可以使血中ALT的浓度增加1倍。因此,ALT水平可以比较敏感地监测到肝脏是否受到损害。 转氨酶升高是个很常见的情况,但也并不一定都是肝脏出了问题。因为转氨酶非常敏感,很多因素会引起转氨酶正常值的上下波动,健康人在一天之内的不同时间检查,转氨酶测量结果都可能不一样。转氨酶轻度上升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症状,而转氨酶升高幅度较大(几百)一般会有症状。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医生会建议再查一次,排除生理性转氨酶高的可能。如果转氨酶水平还高,且比参考值高很多(几十甚至几百)多半是由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病所致。临床上常将转氨酶作为筛查肝功能异常的重要指标。但对于转氨酶临床上常存在以下常见的误区。 一、肝功能=转氨酶? 一提到肝功能部分刚步入临床的医生会把它等同于转氨酶,认为转氨酶正常肝功能就正常。实际上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肝脏酶学改变、胆红素代谢异常、物质合成功能障碍以及生物降解功能下降。转氨酶只是其中一项,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反应肝细胞损伤的生化指标。 肝功能检测指标包括肝细胞损伤标志物、胆红素代谢标志物、肝脏合成功能标志物以及肝纤维化相关血清指标。 肝细胞损伤标志物主要就是转氨酶,其次还有碱性磷酸酶、λ-谷氨酰转肽酶等; 胆红素代谢标志物主要是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 肝脏合成功能标志物是指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PA 和血清假性胆碱酯酶等; 肝纤维化相关血清指标是指透明质酸、Ⅳ型胶原、层黏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 等。 二、转氨酶水平高低=肝脏损伤程度的高低? 上面也提到转氨酶是肝细胞损伤的标志物,因此不假思索的认为转氨酶水平越高,肝脏损伤程度越严重,转氨酶水平越低,肝脏损伤程度越轻。目前临床上把转氨酶水平的高低等同于肝脏受损程度高低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大多数急性肝炎患者的血清转氨酶(ALT 和 AST)升高的水平与肝细胞受损程度呈正相关,但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的患者中转氨酶(ALT 和 AST)水平的高低则不能真实反映其肝脏受损的严重程度。 临床上约 33.3% 的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在免疫耐受期转氨酶水平正常,但其肝细胞受损却呈进行性发展;各种原因的肝硬化患者,无论是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其转氨酶水平也可表现为正常;肝衰竭的患者可出现「胆酶分离」的现象,即血清转氨酶可能表现为正常,而胆红素却持续上升 [1]。可见,仅仅根据血清转氨酶水平的高低评价肝细胞损害状态是不合理的。 三、转氨酶水平越高=乙肝的传染性越强? 转氨酶水平的高低并不表示乙肝患者传染性的强弱,甚至可能恰恰相反,转氨酶水平越高,其传染性有可能越低。因为乙肝患者肝细胞在遭受破坏的同时,乙肝病毒也同时被机体免疫细胞吞噬。 因此,我们在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重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检测不到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有时甚至检测不到乙肝表面抗原,反而一部分患者可检测到乙肝表面抗体。其实,乙肝传染性的强弱取决于患者体内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及血液和体液中病毒数量的多少,而与转氨酶水平的高低无明显相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