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尿沉渣,并非你想的那么复杂!

面气灵 2019-4-24 10:15 AM 2418人围观 杂谈



一、尿沉渣及尿沉渣检查概念



尿沉渣是指尿液排出体外经离心沉淀,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有形成分,包括细胞、管形、结晶、细菌、精子等各种病理成分。
尿沉渣检查可以弥补尿液理化检查不足造成的漏诊,可以了解泌尿系统各部位的变化,对辅助泌尿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等有重要意义。尿沉渣检查更是有“体外肾活检”之称。
下面就介绍一下尿沉渣检查中出现的有形成分及临床意义。


二、尿沉渣检查中出现的

有形成分


尿沉渣中的有形成分主要有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以及结晶,接下来我们将一一介绍。


(一)尿中红细胞



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浅黄色,直径约8微米,厚约3微米,中度折光性,侧面观呈沙漏状。高渗尿中,呈锯齿形,有时可见表面呈颗粒状。低渗尿中,血红蛋白溢出而成为无色的影细胞。


当每升尿液中的血液在1mL以上时,能见到不同程度的红色,称为肉眼血尿;而在1mL以下时,只能用隐血试验或沉渣镜检发现,称为隐血或显微镜下血尿。

根据细胞体积和形态,尿中红细胞分为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两大类。


1.肾小球性血尿(非均一性血尿)
尿液中>70%的红细胞为畸形红细胞,且类型在2种以上者。红细胞体积可相差3~4倍,可见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锯齿形红细胞、影性红细胞、半月形红细胞、颗粒形红细胞等,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不一。常伴有尿蛋白及管形。

临床意义: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等。


2.非肾小球性血尿(均一性血尿)
尿中>70%的红细胞形态和大小正常、一致,细胞膜完整,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正常。即使偶见影形红细胞或棘形红细胞,但异常形态种类不超过2种。尿蛋白增多不明显,管形少见。

临床意义:①一过性镜下血尿:健康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或重体力劳动后,可出现暂时性血尿。②泌尿道疾病:泌尿道炎症、肿瘤、结核、结石、创伤、肾移植排斥反应及先天畸形等。③其他:出血性疾病、泌尿系统附近器官的疾病(前列腺炎、盆腔炎等)


   

(二)尿中白细胞


正常尿液中白细胞形态完整,较红细胞大,呈圆球形,浆内染色质颗粒清晰可见,胞核清楚。


中性、弱酸性或碱性尿中细胞核着色较浅。低渗尿中白细胞吸水胀大,易溶解;高渗尿和酸性尿中,白细胞常皱缩变小;脓尿标本可见白细胞伸出伪足,形成变形白细胞;炎症时白细胞吞噬大量细菌而变异或死亡,外形不规则。

  

尿液白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很多,见于泌尿系疾病,生殖系统疾病,肾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或泌尿道慢性炎症,药物性急性间质性肾炎及新月形肾小球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药物所致变态反应、泌尿系其他部位非特异性炎症等。



(三)尿中上皮细胞


1.肾小管上皮细胞
来自肾小管立方上皮,大小不一,形态多样。体积略大于白细胞,细胞呈圆形或多边形,胞质内常见粗大颗粒及小空泡;细胞核大,呈圆形,核膜较厚,在所有上皮细胞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核质比最大。


2.移行上皮细胞
来自肾盂、输尿管、膀胱三角区及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形态多变,呈圆形、纺锤形、尾形和圆柱形。
①表层移行上皮细胞:胞体较大,直径30~40微米,呈圆形或梨形,膀胱体部发生表浅炎症时多见,又称大圆上皮细胞。
②中层移行上皮细胞:胞体较小,直径20~30微米,呈柱形或尾形,后者称为尾形上皮细胞。肾盂、输尿管、膀胱三角区急性炎症时,多见尾形上皮细胞。
③底层移行上皮细胞:细胞体积与肾小管上皮细胞接近但核质比略小,边缘呈圆形或不规则。与肾小管上皮细胞统称为小圆上皮细胞。见于泌尿道深层炎症,尤其是慢性膀胱炎。


3.鳞状上皮细胞
细胞体积较大,扁平似鱼鳞状,形状不规则,边缘常卷折,胞核很小,呈圆形或椭圆形,有时可有两个以上的小核,全角化者核更小,甚至不见。

来源于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

正常尿液中可见少量,如大量增多或成群出现并伴有白细胞增多,排除阴道分泌物污染外,则表示泌尿道有炎性病变。



(四)尿中管型

形成条件:①蛋白尿的存在,是形成管型的首要条件。②肾小管对尿液的浓缩与酸化功能:浓缩使蛋白含量及盐类浓度提高,酸化能促进蛋白的沉淀凝聚。③有可供交替使用的肾单位:肾单位病变时肾小管内蛋白浓缩、沉积形成管型。

当管型大量出现,特别是病理管型(如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出现时,提示有肾实质性损伤。尿中管型大致可分为四类:


1. 透明管型
透明管型最常见,是各类管型的基本结构,形态为无色透明的圆柱体,质地均匀,偶见少许颗粒或细胞。急性肾实质病变,可出现大量透明管型。


2. 细胞管型
①红细胞管型:

管型呈黄色或黄褐色,易折断,碎裂成片状,红细胞残缺不全。当红细胞管型退变成为色素状、颗粒状管型时,称之为血红蛋白管型或血液管型。
尿中出现红细胞管型,提示肾单位有出血渗入肾小球内,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肾充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其他胶原性疾病、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等。
尿中出现血红蛋白管型,见于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及急性肾小球坏死、肾出血、肾移植术排异反应等。

②白细胞管型:管型内布满白细胞或脓细胞,细胞多退化变性。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疾病。


3.颗粒管型
管型基质内的颗粒占其体积(或面积)1/3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型,分为粗颗粒管型和细颗粒管型两种。
细颗粒管型:偶见于正常尿,常见于运动后、脱水及发热时,如大量出现时,提示有肾实质损伤的可能。

粗颗粒管型:多见于慢性肾小球或肾病综合征。

颗粒管型与透明管型同时存在:多见于急性、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严重感染及肾动脉硬化等。


4.蜡样管型
由细颗粒管型继续变性碎解而来。为蜡烛样浅灰色或浅黄色,质地厚,有切迹,折光性强,有时呈扭曲状。提示肾脏长期而严重的病变,预后差,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晚期及肾淀粉样变性。



(五)结晶

尿中结晶的析出,与形成该结晶物质的浓度、溶解度及尿液的PH、温度、胶体物质浓度等因素有关。


邀请

来源: 检验剪报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