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穿刺或组织活检过程中开展ROSE检查有助于提高诊断率及诊断的准确性[1,2]。在呼吸系统,ROSE广泛应用于经支气管或经胸壁对肺部病变及纵隔淋巴结进行的细针穿刺活检[3,4,5,6,7,8,9,10]。对包括肺部病变在内的组织活检通过印片进行ROSE检查,也有助于提高组织活检的诊断率[11]。
许多关于ROSE的观察性研究着重于评估ROSE对细针穿刺标本合格率,穿刺次数,诊断率及重复穿刺检查的影响;也有研究涉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否会影响穿刺部位的选择以及是否需要有后续的组织活检等方面。最近的系统性文献回顾研究及荟萃分析结果表明,ROSE检查在总体上可以将穿刺标本的合格率提高12%,但其受益程度与活检的病变部位及活检操作者的经验技能相关[12]。不少研究结果表明ROSE检查可以减少诊断所需的进针次数[13,14,15]。Schmidt等[15]采用数学模型方法评估ROSE的作用,结果发现穿刺时做ROSE检查可以减少到达标本合格所需的进针次数。ROSE检查还能避免不必要的多处病变部位穿刺[16]。比如患者有肺部占位性病变并伴有气管隆突下淋巴结肿大,ROSE检查在确认活检的隆突下淋巴结有转移性肿瘤累及后,一般不会再对肺部病变进行穿刺。ROSE检查还有助于减少细针穿刺后再进行组织活检的几率,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危险性[17,18]。因为ROSE能提高穿刺的诊断率,减少了重复活检的可能性,从而降低患者的整体医疗费用[2,16,19,20]。此外,ROSE的益处也在一些随机临床试验中得到证实[17,21,22]。Oki等[22]在进行经支气管超声内镜活检时比较ROSE的作用,发现ROSE检查可以降低穿刺的次数(ROSE组平均2.2次而非ROSE组平均3.1次);并且大大减少了需要后续组织活检的几率(从57%减少到11%)。
但是,也有一些临床试验表明ROSE并不能直接提高活检的诊断率,特别是超声支气管镜定位下的穿刺活检[23,24,25]。尽管如此,Madan等[2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支气管下穿刺,ROSE还能够帮助提高标本的合格率,从而提高总体的诊断率。Yarmus等[24]的研究发现ROSE没有提高穿刺活检的诊断率,但可以减少后续的组织活检,从而降低经支气管镜活检所带来的并发症。最近,世界支气管和介入肺脏病学联盟在常规支气管镜及超声支气管内镜下细针穿刺的指南中指出,尽管ROSE的作用还待更多的临床试验来证实,但ROSE的结果会对穿刺操作本身产生影响,包括穿刺标本的分流处理及是否进行其他部位的活检检查,因此专家们的共识还是推荐ROSE检查[26]。
需要指出的是,在个体化治疗及精准医学日益融入常规医疗服务的今天,活检取到的标本不再仅仅是用于疾病的诊断,还需要用来做分子标志物的检查,从而为选择恰当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帮助。因此,对活检标本是否合格的判断还要考虑到是否有足够的标本量来做其他辅助检查包括分子病理检测。开展ROSE显然有助于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26,27,28,29,30]。最近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也证实了ROSE在这一领域的作用,保证穿刺标本在诊断外还能满足分子检测的需求,从而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活检[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