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室检测过程中,质控品就像一把精准的尺子,帮助我们衡量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要让这把“尺子”发挥最佳作用,正确使用至关重要。今天,就来聊聊使用质控品时那些不容忽视的注意事项。 1. 精准匹配:根据检测项目和方法,选择与之匹配的质控品。比如,生化检测的不同项目,像血糖、血脂、肝功能等,都有各自针对性的质控品。如果选错,就如同拿错了衡量标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自然大打折扣。有时还要注意使用的水平。如果是复合质控品,需要确认是否有该项目。 2. 妥善保存: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条件保存。一般来说,多数质控品需冷藏保存,温度在2 - 8℃为宜 。有些特殊的可能需要冷冻保存,温度要求在 -20℃甚至更低。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破坏质控品中物质的稳定性,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不当的保存温度会让它“变质”。 1. 液体状质控品 1) 充分复温:从冰箱取出质控品后,不要急于使用,应让其在室温下充分复温。复温不充分,质控品内部温度不均匀,检测时就会出现误差。就好比我们喝一杯刚从冰箱拿出的咖啡,如果不搅拌均匀,第一口和最后一口的味道可能大不相同。通常复温时间建议在30分钟左右,具体可参考产品说明书。 2) 轻轻混匀:复温后的质控品,需要轻轻颠倒混匀,切不可剧烈振荡。剧烈振荡会产生气泡,影响检测结果。混匀的目的是确保质控品中各种成分分布均匀,这样检测的数据才更具代表性。 2. 冻干粉质控品需要正确的溶解 1) 准备工作:确保操作环境清洁,无灰尘和其他污染物。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如移液器、稀释液、无菌注射器等,并根据质控品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稀释液,常见的有生理盐水、超纯水、缓冲液等。 2) 检查冻干粉:观察冻干粉的外观,应无变色、结块、潮解等异常现象。查看其保质期和储存条件,确保在有效期内且储存条件符合要求。 3) 加入水/稀释液:使用移液器或无菌注射器准确量取规定体积的稀释液,缓慢加入到装有冻干粉的容器中。加入时尽量避免将稀释液直接冲击到冻干粉表面,以免产生过多泡沫或导致干粉飞溅。 4) 溶解操作:加入稀释液后,轻轻旋转或颠倒容器,使冻干粉与稀释液充分接触,加速溶解。避免剧烈振荡,防止产生大量气泡影响后续使用。如果溶解速度较慢,可以适当静置一段时间,让其充分溶解。 5) 检查溶解情况:观察冻干粉是否完全溶解,溶液应澄清、无沉淀或浑浊现象。若有未溶解的颗粒,可能需要进一步轻轻搅拌或延长溶解时间,但要注意避免引入杂质。 6) 避免反复冻融:冻干粉质控品一旦溶解后,应尽快使用,避免再次冷冻保存。反复冻融可能会破坏质控品的结构和活性,影响其质量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7) 现配现用:溶解后的质控品通常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使用完毕,不宜长时间放置。因为放置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溶液中的成分发生变化,如被氧化、降解或受到微生物污染等。 8) 记录信息:记录溶解的时间、稀释液的种类和体积、溶解后的外观等信息,以便后续追溯和分析。如果在溶解过程中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应及时记录并报告。 9) 不同品牌和类型的冻干粉质控品可能在溶解方法和注意事项上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操作前务必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溶解操作。 1. 规范加样:使用经过校准的移液器准确吸取质控品。移液器的正确使用至关重要,吸液时要缓慢匀速,避免吸入空气;放液时要确保完全排空。加样量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如果加样量过多或过少,得到的数据就会偏离真实值。 2. 避免交叉污染:加样过程中,一定要使用一次性吸头,防止不同样本或试剂之间的交叉污染。一旦发生交叉污染,质控品就会被“污染”,检测结果也就失去了参考价值。这就如同在干净的水里滴入一滴墨水,整杯水都被弄脏了。 1. 持续监测:每次使用质控品检测后,都要及时记录数据,并绘制质控图。通过质控图,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检测结果的变化趋势。如果数据出现连续的上升或下降,或者超出了设定的控制范围,就需要警惕,这可能预示着检测系统存在问题。 2. 综合判断:不能仅凭一次的质控结果就判断检测系统正常与否。要结合多次的检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同时考虑仪器状态、试剂批次等因素。比如,当质控结果出现异常时,先检查仪器是否正常运行,试剂是否在有效期内,排除这些因素后,再进一步查找原因。 正确使用质控品是保证实验室检测质量的关键环节。从选择、保存,到使用前的准备、加样操作,再到最后的数据分析,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我们严格把控,容不得半点马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依靠质控品这把“精准的尺子”,获得可靠的检测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