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邱明慧 点评专家:古远波 单位:广东省阳春市中医院检验科
心脏标志物检测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早期诊断与心力衰竭中不可或缺。随着技术的发展,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和即时检测(POCT)设备已成为常用的检测手段。面对这些不同的检测技术,医生可能会对它们的精确性、差异以及如何处理临界值结果感到困惑。本文将对比这三种方法的原理、技术特点、应用场景和优缺点,旨在帮助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做出明智选择,确保患者获得精确可靠的诊断。
全自动生化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与POCT设备的原理与技术特点比较,见图1。
图1 全自动生化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与POCT设备的原理与技术特点比较 在心脏标志物检测中,全自动生化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和POCT的结果可能因技术原理、灵敏度和标准化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以下从科学性和临床应用角度分析结果是否具备可比性,并提供矛盾结果的处理建议。
(1)灵敏度、特异性与检测限差异
示例:若患者症状出现2小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可能检出cTn轻微升高(如0.5ng/L),提示阳性;POCT或生化仪可能未达检测限(显示阴性)。此时应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结果为准。 (2)检测时间窗口 不同心脏标志物的动态变化规律(见图2,图3)直接影响结果。 图2 心脏标志物动态变化规律 图3 心血管疾病发病后不同心脏标志物时间-浓度动态变化示意图 示例:若在症状早期(如胸痛1小时)检测,POCT(Myo阴性+cTn阴性)可能无法排除心梗;需结合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动态监测(每1-2小时复测)。 (3)标准化与校准问题 POCT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结果不可直接比较,因为两者的方法学原理与参考区间均不一致,需参考方法特异性参考区间。
主要矛盾结果及处理原则见图4。 图4 主要矛盾结果场景及处理原则
当检测值处于临界值附近时(如肌钙蛋白略高于参考上限),处理原则如下: (1)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结果优先:因其检测下限更低,可早期发现微小心肌损伤。2020年ESC指南明确:高敏cTn是诊断AMI的核心依据(Ⅰ类推荐)。 (2)动态监测:2-3小时后复测,观察变化趋势(急性心梗通常呈进行性升高)。 (3)结合临床:胸痛症状、心电图变化、其他标志物(如BNP)综合判断。 (1)假阳性:慢性肾病、心肌炎、溶血标本(尤其影响POCT设备检测)等。 (2)假阴性:检测时间过早(如胸痛发作<3小时)等。 (1)急诊科/胸痛中心 首选POCT:快速排除ACS(阴性预测值>98%)。POCT阳性应立即启动胸痛中心流程(缩短D2B时间)。POCT阴性不能完全排除心梗,需结合时间窗和临床表现。确诊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高灵敏度检测避免漏诊微小损伤。
(2)住院患者监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动态检测: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再灌注治疗效果。 (3)基层医院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成本较低,适合批量检测。 (4)资源有限地区 若无高敏检测,建议POCT联合传统cTn动态监测(0/1/3/6小时)。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在敏感性和准确性上占据优势,但需结合临床场景选择检测方法。临界值结果应动态观察、多维度验证,避免单一检测结果的片面解读。同时,检验科需定期进行方法学比对和质控,确保结果可靠性。
(1)动态监测优于单次检测:无论使用何种方法,若怀疑心血管疾病,建议按时间窗重复检测(如0/1/3/6小时)。 (2)结合临床综合判断:胸痛症状+心电图改变+标志物升高,三者符合两项即可启动治疗。 (3)实验室与POCT互补:POCT用于初筛,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用于确诊和风险评估。
古远波 阳春市中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 本文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心脏标志物检测方法比较,文章结构清晰,内容详实,科学性地阐述了不同检测手段的原理、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为临床医生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选择合适的检测手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此外,文章还提出了处理检测结果矛盾和临界值的实用建议,体现了作者对临床实践的理解和对患者利益的关注。文章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对于提高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未来能看到更多类似的高质量科普文章,以促进心血管疾病的科学管理和治疗。
【参考文献】 [1] 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肌梗死通用定义(第四版) [2]《临床检验技术规范》(2023年修订版) [3]《心肌标志物检测在临床应用中面临的机遇与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