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西安发文 推动编外人员入编 近日,西安市印发《西安市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通过21条任务分解,全市将在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分级诊疗、服务重点人群、深化公卫体系建设、增强医疗服务质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六个方面发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方案》强调:完善编制和人事制度。推进人才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盘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资源。同时,要求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到2025年,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提高到45%左右。 《方案》要求: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对符合条件的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公开招聘等程序择优聘用,纳入编制管理。推进人才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盘活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编制资源。改革公立医院岗位管理制度,优化基层医务人员招聘标准和程序。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 什么是「编制周转池」 算是正式编制吗 「编制周转池」就是说根据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和服务能力的建设需要,在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一定规模事业编制,建立事业编制周转池,供事业单位周转使用。 举个例子: A医院有编制100名,实有医生90名,空编10名。 B医院有编制100名,实有医生104名,聘用合同制医生4名。 C医院有编制100名,实有医生106名,聘用合同制医生6名。 这个时候,B医院和C医院都有超编。按照一般的规定来说,A医院的空编是归A医院所有,不能用在B和C医院。 所以,机构编制部门就想了个办法,A医院既然用不完编制,我发个文把你10个编制收回来,建立一个周转池,B和C医院你们如果觉得你们聘用的医生能力素质可以,就可以申请用周转池里面的编制给超编的医生入编。 但这个周转池并不是“从一而终”的,三年周转期一到,会重新核定各岗位编制需要,有用的留下来,没用的踢出去,使每个编制内的岗位都是有实用价值的,有效盘活了存量编制资源。 「周转池」里的人算是正式在编人员吗? 根据相关规定,使用周转池事业编制的人员,为医院正式在编人员,实行实名制管理。可见,周转池改变的不是“名分”,而是“状态”。能不能留下来,要看员工的表现。 有人说,“在医院里,没编制就是‘下等人’。”此话虽然伤人,但在现实面前却不假。要知道,编外人员干的工作并不比在编的少,但发放补助补贴时没有份的情况却屡屡发生,还有的编外医务人员干了十几年,工资还不如刚入编的人员。 所以不管是编外择优纳入编制管理,还是“周转池”制度,对于身在编外的医务人员来说,都是值得把握住的机会。而对于身在编内的医务人员来说,制度的更迭虽然还不会对“铁饭碗”有所动摇,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冲击的。 公立医院编制改革迎来新变化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关于公立医院的编制问题始终是医务人员热议的焦点。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正推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其中编制改革就是一项重点内容。 “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政策,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辅导读本》中撰文中如是表示。 建立编制动态调整机制——文中的这句话引起行业内关注。作为医护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关于编制的讨论其实一直没有停歇过。 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聘用制管理,编内编外统筹考虑,探索实行年薪制和协议薪酬。这也宣告开启公立医院去编制化的进程。但2020年之后,去编制的浪潮似乎又慢了下来,甚至部分省份又开始强化编制的重要性。直到2023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其中提出,合理制定并落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 动态核增,似乎为编制增加打开了口子。此次编制动态调整的再次提及,也将预示着公立医院编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而此前 2022 年 7 月,国家卫健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就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正在研究制定公立医院相关编制标准及如何建立合理的动态核增机制。 此外,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曾多次提到了医护人员的编制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福建省委会副主委、厦门心血管病医院院长王焱:保障和改善人民群众医疗卫生服务,人才是关键要素;编制则是稳定人才队伍、维护公益性、促进公立医院平稳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也是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内在要求。王焱建议,中央编办、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联合制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黄昱建议,制定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要以常住人口为基数,合理确定省域内公立医院编制总量,按分级核定、统筹使用原则,划分各级各类公立医院编制结构;按填平补齐原则,探索设定各类别公立医院编制标准,细化制定综合、中医、口腔、精神等类别公立医院编制配备标准,统筹考虑各医院功能定位、开放床位数、诊疗量、公共卫生任务、教学科研等因素,引导推动各地构建结构布局合理的公立医院体系;以公益为导向统筹推进编制使用、财政补助、人事薪酬等改革。 「动态核增机制」后, 入编机会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以来,全国有多地都提出了“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编制管理”。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施方案》提出,对符合条件的现有编制外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公开招聘择优聘用,纳入编制管理。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广州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按照“保基本医疗、保公共卫生、保学科引领”的原则,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 《青海省2023年综合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同样要求落实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自主权,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纳入编制管理。 《运城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也提出逐步消化现有编外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对符合条件的,可充分考虑其从医经历、业绩、贡献等,通过公开招聘等严格规范的程序择优聘用,纳入编制管理。 从现行政策来看,编制更多的是偏向了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以及临床一些相对收入较低、风险较大、辛苦程度较高的科室,如儿科、ICU、麻醉科、急诊等。 而与医疗体系编制资源强化同步进行的劳务派遣的愈发普遍,而医院直签的合同制和人事代理正在逐渐减少。编外人员的身份正在统一向着劳务派遣转化。 不管是编外参与公开招聘还是周转池制度,考核的标准都是“择优”,从中也不难看出各地也在致力于让编外专业技术人员有更多、更公平的机会入编。 所以,小编也要呼吁各位编外的检验人一定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在政策落地之时才能及时抓住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