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杜宇韬单位 | 贵黔国际医院检验科 在大型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全自动粪便分析仪对粪便常规的检测具有很大的作用,其提供的粪便形状、有形成分及胶体金结果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极大的减少了出具报告的时间。 但由于样本量大、出报告时间紧,常常引起检验工作人员对全自动粪便分析仪过度依赖,导致减少了对粪便性状的观察及有形成分的人工镜检,从而可能造成部分异常结果的漏检。 2025年1月26日,我科收到一个来自于儿科门诊的粪便常规样本。通过观察,样本呈黄色、软便,无异常性状,随即上机检测。仪器镜检结果提示该样本有形成分皆为阴性。(图1) 图1 全自动粪便分析仪截取图片,无异常有形成分 当结果传入LIS后准备及时报告,但是这时却发现医生给予的初步诊断为“寄生虫病”,这引起了我们的重视,立即查询了该患者的相关病例及联系临床医生。 得知该患者为5岁幼童,2天以来自述肛周瘙痒,家属自诉曾在患儿肛周发现细小虫体,极大可能感染了寄生虫。 我们取出上机的样本,仔细观察,在稀释的粪便中发现了数条细小呈线头状的虫体(图2)。 图2 线头状的虫体 随后取出虫体对其进行人工镜检(图3、图4),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虫体角皮具横纹,前端角皮膨大形成头翼,口孔位于虫体顶端。[1]根据其形态特征怀疑其为蛲虫。其孕囊内含有大量虫卵,而在虫体外未发现任何虫卵。 图3 镜下蛲虫虫体(10×10倍镜) 图4 镜下蛲虫虫体(40×10倍镜) 将虫体孕囊部位破坏以后在镜下观察,镜下见卵壳一侧较平,一侧稍凸,两端不等宽,虫卵的立体构型呈近似椭圆形的不等面三角体(图5、图6),[2]根据形态学可以确定其为蛲虫虫卵。 图5 破坏蛲虫孕囊后溢出的蛲虫卵(10×10倍镜) 图6 破坏蛲虫孕囊后溢出的蛲虫卵(40×10倍镜) 本室的审核规则为双人双审,若遇到疑难或者罕见结果需要请示专业组长或者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老师复核,该患儿样本经过双人检查及临检组长确认过后以“检出蛲虫”进行最终审核。 之后我们又将该大便上到另一品牌的粪便分析仪进行试验,仍未发现虫卵,仪器也未发现成虫。那么为什么在有成虫的情况下无法检测出虫卵?仪器是否能检测出不易发现的寄生虫成虫呢? 为何在粪便中有蛲虫虫体的情况下无法检测出虫卵? 其一,因蛲虫一般不在人体肠道内产卵,所以粪便检查虫卵的阳性率极低,故诊断蛲虫病常采用透明胶纸拭子法或棉签拭子法,于清晨解便前或洗澡前检查肛周。此法操作简便,检出率高。若首次检查阴性,可连续检查2~3天。 此外,如发现患儿睡后用手抓挠肛门时,即可查看肛周有无成虫。[3]虽然在该患儿粪便中发现蛲虫成虫,但其刚好未在肛周产卵,所以不一定能检测出虫卵。 其二,仪器在检测过程中对大便具有搅拌功能,根据厂家工程师推荐,可以选择搅拌5秒或者10秒;选择搅拌时间5秒可以更快出具报告,适用于样本量较大且出报告时间急的实验室;选择搅拌时间10秒可以更充分的搅拌粪便,更适用于常出现寄生虫或原虫感染地区的实验室。 由于本室自医院开诊以来(2019年)此仪器只检出蛔虫卵1例,加之日常样本量大、出报告时间急,故设定的搅拌时间为5秒,时间较短,不足以破坏掉蛲虫虫体,所以在仪器镜检过程中无法发现蛲虫虫体孕囊破坏后的蛲虫卵。 为何仪器检测不出蛲虫虫体? 全自动粪便分析仪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程序简便、高倍镜和低倍镜镜检组合、虫卵和原虫发现率高、完善的自动清洗功能避免交叉污染、图像清晰度高及结果可靠等优点。 但是在本实验室两台全自动粪便分析仪检测的情况下,未提示检测到蛲虫及蛲虫卵。根据对大便采样杯的观察,我们发现大便杯内部具有滤网,可以过滤掉较大的粪便及寄生虫虫体(图7)。分析仪的采样针直径较小,无法吸入大颗粒及寄生虫。 图7 被滤网过滤掉的蛲虫虫体 厂家在设计仪器之初,对大便采样杯设计了滤网是为了防止吸样针被大颗粒及各种杂质堵塞,也防止其对仪器本身的破坏,故当大便中存在寄生虫成虫时,仪器是无法识别并提示的。 蛲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人体寄生虫病,中国国内各地人体感染较为普遍。一般存在城市高于农村、儿童高于成人、在集体机构(如幼儿园等)生活的儿童感染率更高的特点。[4] 但近年因为广泛开展儿童保健工作,儿童的感染率及感染率均普遍下降。所以近年来实验室鲜有检测到蛲虫及其它寄生虫感染,导致许多实验室对寄生虫检测的疏忽;加之日常工作对仪器的依赖,完全信任仪器结果导致很多粪便内寄生虫的漏检。 这一案例提示我们,在日常粪便常规的检测工作中,出具报告不能依据仪器结果一审了之。 我们要对大便性状仔细观察,并且要结合患者相关诊断及病例对结果仔细分析;多对仪器拍摄的图片进行人工复核,避免系统误判漏检,必要时人工镜检; 同时我们对仪器搅拌时间进行改进,由5秒延长至10秒,使大便混匀更充分,减少异常形态漏检的可能,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给病人出具有价值的报告。 参考文献 [1]刘彦,木兰主编,人体寄生虫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0.07:165-167 [2]王舰,罗恩杰主编,病原生物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9:249-252 [3]姜俊,陈路主编;孙雯,叶军,王婷婷,左英,许礼发副主编;吴艳辉,宋爱莉,苑洪梅,贾君波,殷丽雪,黄爱丽,薛华编委,医学免疫学及病原生物学 第2版[M].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08:221 [4]王锦,李光武主编,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01: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