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商独资医院这条巨大“鲶鱼”的刺激下,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迎来新的增量市场。 外商独资心血管专科医院落地上海据新华社消息,3月14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向上海德达医院颁发了外商独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这是上海首家获颁该执业许可证的外商独资医院。同时,上海德达医院也成为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心血管专科医院。 去年11月,国家卫健委、商务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详见:《外商独资医院放开,高端器械增量时代来临?》)。 从试点方案来看,符合医保有关规定的医院可按程序申请纳入医保定点,同时支持医院对接国内外商业健康保险,并明确了外商独资医院申请成为基本医保定点的条件(见文末)。 开年以来,国家层面扩大医疗领域开放的力度持续升级。 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其中提到支持试点地区抓好增值电信、生物技术、外商独资医院领域开放试点政策宣贯落实,对相关领域外商洽谈项目开展“专班式”跟踪服务,及时协调解决问题,推动项目尽早落地。适时进一步扩大电信、医疗领域开放试点。 据新华社报道,我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鹏瑞利综合医院(天津鹏瑞利医院)也于今年2月26日迎来首个开诊日。 高端医疗器械空间扩容随着外商独资医院接连落地,国内医疗市场进入新的阶段。 上海德达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拥有“外商独资”身份,使医院具备更大的经营自主权与决策灵活性,能够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并据此制定与自身发展战略相契合的医疗经营策略。 从医院业务角度出发,《独资医院领域扩大开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到,外商独资医院试点需满足“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能够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和设备”等条件。 作为非公医疗的组成部分,外商独资医院与国内公立医院需依赖差异化竞争,高端医疗服务即为重要的市场增长点之一,意味着国内高端设备的放量空间有望同步扩容。 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中要求落实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要求,对于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严格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对外资准入实施管理。 财政部《关于在政府采购活动中落实平等对待内外资企业有关政策的通知》也中明确提到,在政府采购活动中,除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采购项目外,不得区别对待内外资企业在中国境内生产的产品。 近年国内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迅猛,本土品牌在中低端产品线凭借性价比和渠道便利打出了优势。而外商独资医院驱动的高端设备市场扩容,国内外医械器械在高端产品线的竞争烈度将加速升级。 从支付角度来看,外商独资医院在高端医疗服务开展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受众付费能力往往相对较强,针对高端差异服务类项目定价空间也就更大。以上海德达医院最新公布的价格信息来看,其住院床位费最高上探至9800元/晚。伴随高净值患者的付费潜力被激发,国内高端医疗器械的市场份额有望顺势扩容。 图源:上海德达医院官微 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高端医疗市场的开拓难度极高,在外商独资医院之前,本土民营医院围绕高端突破已布局多年却始终进展缓慢。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近日发表的论文《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外商独资医院的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中提到,“外商独资医院在中国运营面临高投资成本,包括购买或租赁医疗用地、建设医疗设施和引进先进设备。这些高额成本会造成医院财务负担。此外,外商独资医院主要依赖易波动且有风险的跨国资本,可能会导致医院运营不稳定。” 从近期落地情况来看,外商独资医院的管理者显然已意识到上述风险,在瞄准高端的同时也愿意“放低身价”,对性价比的重视程度持续加深。 例如上文提到的天津鹏瑞利医院,根据天津广播报道,该医院各科室普通号从7.5元到30元不等,甚至低于多数公立医院。 外商独资医院如是一条全面的“鲶鱼”,正在对于国内医疗圈在高中低端形成完整冲击。出于提高自身竞争力的诉求,未来国内医院围绕服务的内卷将更为激烈,这其中硬件配置的升级是无法回避的部分,新一轮医疗器械增量时代或将来临。 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