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痛心!拔针出血,给患者下跪!

归去来兮 2025-2-20 03:17 PM 33人围观 杂谈



2月16日,有网友曝光了这样一件事,实在是值得所有医务人员深思、愤怒、痛心!


在上海仁济南院,一名年轻的医务人员在为患者拔针时不慎导致患者出血,这本只是一个小插曲,但由于患者对此情况表示不满并要求道歉,该医务人员最终选择跪下请求患者的原谅。这一幕被拍摄下来并上传至网络,视频显示,该医务人员一直跪在地上,跪在患者面前,希望坐在椅子上的患者能够对她予以谅解。


昨日,该医院工作人员回应称,此事因涉事医务人员给患者拔针时出血引起。因为病人一直在要求道歉,该医务人员才跪下请求原谅。工作人员称,这名医务人员刚参加工作不久,事发后领导对其进行了安抚。

图源见水印
 

伤医事件

为何总是难以杜绝?


一名年轻的医务人员在患者面前下跪的瞬间,不仅刺痛了无数医务工作者的心,更揭示了医患关系中隐藏的深层次问题。这一幕看似是个体之间的冲突,实则是对整个医疗生态溃缩的生动切片,映射出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不易。

  • 2023年4月15日,“护士被扎20针”的话题迅速成为微博热搜的焦点。据报道,仅仅因为孩子输液扎针未能成功,情绪失控的患儿父亲竟然冲进护士站,用针头对扎针女护士进行了连续的刺扎,多达20余次。配图显示,这名女护士的白大褂上沾满了血迹,尽管面部已经打码,但血迹依然清晰可见,令人触目惊心。

  • 2018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安某及其怀孕妻子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也上演了一出类似的事件。由于抽血不顺畅,安某对检验科抽血窗口的检验人员进行了大声辱骂,甚至对旁边试图解释的工作人员也竖起了中指,并以侮辱性动作进行辱骂。随后,该检验科贾主任出面劝解,结果贾主任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被安某挥手打了一拳,并在胯部猛踹了一脚!后经医院检查,贾主任被诊断为:脑震荡、全身多处皮肤软组织损伤、口腔黏膜挫裂伤。


当“伤医事件”演变成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且常谈常新,这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是多么的可悲!尽管国家28部门曾联合发文要对暴力伤医零容忍、快处置、严打击,可伤医事件总是难以彻底杜绝。

2018年,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在中国,有66%的医师曾亲身经历过医患冲突事件,超三成医师有被患者暴力对待的经历。从以上数据看,中国医疗暴力事件发生概率似乎异常的高!

有这样一句话说的很“妙”:在医院,没有最安全的科室,没有最安全的医务人员,只有最安全的患者。



面对暴力伤医

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1. 如果因为自己的操作引起患者及家属情绪激动,比如扎针不顺利,我们不妨先道个歉,主动承认失误,表明态度,以对患者的情绪进行安抚,避免激化矛盾。

2. 寻求支援。当患者的情绪比较激动时,自己再留在现场就不合适了,可以找其他医务人员或者领导出面,由他们来安抚患者的情绪,第三方在中间协调,也可以避免矛盾加剧。

3. 如果现场已经失控,对方的做法已经对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或医院的安全造成威胁,那么应该及时通知保安并报警,借助保安和警察的力量控制事态进一步发展,减少不必要的伤害。

4. 如果患者或家属已经对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伤害,一定要注意保存好证据,比如照片、录音、相关病历等。即使要走上法律途径,我们也要有相关证据,有效保护自己的权益。

在面对病患冲突时,我们要明白一点:对于一些患者,可以通过讲道理和安抚来化解矛盾,但是对于一些蓄意的暴力病人或病人家属,我们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跑!老话说的好:三十六策,走(跑)为上计!


正确采集血标本

源头避免“检患纠纷”


除了上述因为拔针出血引起的医患纠纷,因为没有做到“一针见血”而被患者(家属)辱骂、扇耳光,甚至暴打的事件更为常见,尤其是在检验科和儿科。为了避免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作为医务人员我们一定要学会怎样正确采集血标本!


采血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采血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血液性传染病史(自我防护的内容)、凝血检验结果。据文献调查结果显示:采血前,静脉采血人员盲目按医嘱执行工作,未了解该患者血液性传染病史和查阅患者最近的凝血检验结果的采血者分别占33.19%和53.291%。

做好解释工作,正确评估、合理选择采血部位。


静脉穿刺和血标本采集时进行正规操作


血液采集时,采血人员应佩戴手套(自我防护的内容)。采血首选肘正中静脉,不推荐通过静脉留置导管采血。消毒范围应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5cm,因此止血带绑扎应在穿刺点上7-10cm。采血管尾端位置向下,首支采血管有血液流入时松开压脉带,时间不超过40秒。

多管采集时的采集顺序为先用非抗凝试管、后用抗凝试管。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H3A5标准,多管采血法采血顺序是血培养管、枸橼酸钠抗凝管(蓝色)、加或未加促凝剂或分离胶的血清管(红色)、加或未加分离胶的肝素管(绿色)、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紫色)、加葡萄糖分解抑制剂管(灰色)。据文献调查显示,85.25%的采血者不知晓多管采集时的正确试管顺序。

正确掌握各类血标本的混匀方法。采血管上下颠倒180°为混匀1次,采全血标本时,需注意抗凝,采血后应立即轻轻颠倒5-10次,使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匀,防止血液凝固。采血清标本时,不可用力摇动,以免红细胞破裂溶血。

对于采血困难的患者,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热敷采血点上方或嘱患者反复握拳。因为上述措施可促进血液循环,使局部静脉充盈,易于穿刺。不宜拍打手臂或推压采血点上方(文献调查显示,约23-40%左右的采血人员采取这种方式),这两种方法会造成血流量、血流速度、血浆成分及血管壁压力改变,容易引起淤血、静脉扩张,从而影响某些指标的检验结果。


采血后正确按压及处理用物


采血后先拔针后按压,这样能明显减轻疼痛,减少淤血。按压时应顺着血管的方向按压。普通患者和凝血障碍患者的按压时间是不一样的,这也是采血前了解患者前期凝血检验结果的意义所在。

废弃采血针或针头应一次性弃于锐器盒,避免二次分拣。据文献调查:某医院47.92%的采血人员甚至仍然双手配合拆卸采血装置后丢弃。在临床采血工作中,大部分人员都有在不同采血环节中被不同的针具刺伤的经历,在静脉采血后整理垃圾用物时被针刺伤的发生率最高,为48.90%。

来源: 检验医学网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