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11 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新闻公报,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全面调查某医院一宗怀疑由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引致的感染群组个案。 据悉,个案涉及的 3 名患者均为该医院肿瘤科医生,其中一名患者于2月7日离世,其余两人病征轻微。 初步调查显示,3名病人分别于4日、6日及10日出现症状,症状包括发烧、腹痛及腹泻。其中,一名30余岁患者于4日发病,6日入院接受治疗,翌日离世。 香港特区政府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中心)传染病处主任欧家荣透露,其中一名患者的粪便样本对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呈阳性反应,但死者与另外一名患者的相关样本则呈现阴性。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服用抗生素后才留样化验,影响了检出率。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教授金冬雁对媒体表示,由于3人共用一个办公室,并且都曾在办公室内进食,发病症状相似、时间接近,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原则,将他们归为一个感染群组。但目前尚未找出、也可能找不到3人的直接传染源,亦没有明确证据支持逝者的直接死因是STEC感染造成的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通常,诊断STEC要采集粪便及肛拭子样本,进行病原体培养以及志贺毒素基因的核酸快速检测。血液中的抗STEC脂多糖抗体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后续,医学团队可能会做高通量基因测序、病理解剖等,找出死因。”金冬雁介绍。 他进一步表示,“如果排除逝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且证实肾衰竭、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其死亡原因,那可以倒推死亡和STEC感染有关。” 目前,中心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环境调查仍在进行中,并会继续联同医院管理局及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调查事件,追查潜在的感染源头。该医院也已加强对院内员工肠胃症状的监察,并要求任何出现相关症状的员工即时报告,以便安排化验检查。院方同时安排全面消毒肿瘤科办公室。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是一种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已被香港列为须呈报的传染病,据财新报道,过去十年仅报告过33宗相关病例。此次事件是中国香港首次发现此类感染群组。 患者除了会出现发烧、呕吐、腹痛等症状外,严重者更有可能出现出血性腹泻等并发症,小童的致死率低于5%,健康成人极少致命。 此传染病多与进食或饮用受污染的食品或水有关,例如生或未经充分煮熟的肉类(尤其免治肉类)、受污染的蔬果或未经消毒的奶制品等,亦可藉由粪口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此外,来自被污染的饮用水和游憩用水的水源性传播均曾有报告,而直接接触农场动物或其周围环境也是重要风险因素。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传染病学讲座教授袁国勇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表示,死者离世突然,到急诊室求医时已要插管,且在入院24小时内死亡,从腹泻症状出现到死亡的时间非常短;很少有健康且无长期病的病人,因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死亡。 他补充,现阶段不排除任何致病可能,目前或需要病理科医生为死者作进一步解剖。他指出,死者在发病后很快使用了抗生素治疗,这可能降低了香港当局通过传统微生物学检测在死者样本中调查出原因的机会。因此,除了传统微生物学测试,医学团队也会使用最新的高通量基因排序测试来找出死者死因。 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金冬雁金冬雁表示,死者在发病后很快就接受了抗生素治疗,但在治疗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时,抗生素可能会导致细菌裂解和志贺毒素释放增加,从而加速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的发生。因此,抗生素通常不推荐用于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感染的常规治疗。不过,他也表示,目前也尚无法确定死者是否因这一因素致死。 此外,该案例的具体感染源也尚未确定。 袁国勇表示,此次感染事件一定存在源头。但他排除了食用水作为感染源的可能性。他表示,因为香港的食用水含氧量高,应该不是感染源,食物感染源头有可能性。 STEC感染在全球范围内并非首次出现。2011年,德国曾暴发过一次大规模的STEC疫情,波及至少16个国家,导致909名感染者并发溶血尿毒症综合征,最终通报死亡52例。 这一事件促使欧盟加强了对STEC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几乎同期,美国农业部也强制要求初加工的牛肉制品中不得检出六大类STEC血清型。 2024年,美国某连锁快餐品牌的汉堡原材料被检测出STEC污染,导致13个州75人感染,其中1名长者不治身亡。 一个月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又通报了一起因食用胡萝卜引发的STEC感染群事件,涉及18个州、累计39人发病。 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也在2016年第1期《食品安全风险解析》中对STEC进行了相关解读。 研究显示,1982年至2006年,多个国家的STEC暴发事件中,肉制品污染是最主要的感染原因,占比42.2%;其次是乳制品,占比12.2%。此外,生鲜果蔬及制品、被污染的饮用水以及直接接触农场动物或其周围环境,也是重要的感染风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