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月5日回来上班第一天,在审核某患者血常规结果时,发现血红蛋白突然之间升高了,前一天HGB还是80g/L左右,今天却升至110g/L,查询医嘱,未见输血申请。 于是,电联告知护士站,需重新采集标本复核。 此时同事告知前几天有一次临床主任就质疑检验科的HGB结果不准,听到这,我大概明白什么原因了。 这事的根源在于检验前的操作规范,也让我想起之前的两个案例,今天就分享出来一起看看。 案例一 这个案例其实在检验人声直播课11月29日晚上讲到过,熟悉的老师或许知道真相。 2024.4.27,男,67岁,重症医学科,临床诊断:呼吸衰竭,血常规数据中提示 HGB 36g/L(危急值)!!! 但是LIS展示的历史数据显示,患者昨天(4.26日)HGB有70g/L呢。 HGB突然之间的下降,且跌幅将近一半了,是急性大出血?好像有点符合,WBC、PLT也符合应激性的改变,光看数据盲猜的话,我会想术后大出血可能。 在这里你还需要注意另外一个小指标:MCV,MCV很稳定,几乎没啥变化,说明该患者的血样应该是没抽错,初步排除护士采样错误,因为同病区、相邻床位的患者其MCV值很接近的可能性太小了。 (题外话,看MCV变化也可以排除上机错号等原因,部分医院可能是双人双岗,如检测上机岗、审核报告岗分开) 对于这个危急值,肯定是不能急于报告的,需要了解患者情况再定论。进入病历系统找找线索,看看患者到底是出了什么意外。 病历记录并未提示患者出现呕血、大出血、手术相关描述,查看医嘱,没有发现使用什么特殊药物(止血药、急诊手术医嘱等)。 到这一步,我已基本确定这是一个假性HGB危急值。 电联临床,告知需重新采血。 重新采血后,HGB为85g/L,与之前的HGB 70g/L虽然有一定差距,但至少不像之前的危急值了。 对比结果: (复查前)WBC 23.20×10⁹/L,Neu 94.4%,RBC 1.2×10¹²/L,HGB 36g/L,MCV 90 fL,PLT 735×10⁹/L (复查后)WBC 21.78×10⁹/L,Neu 93.3%,RBC 2.78×10¹²/L,HGB 85g/L,MCV 88.5 fL,PLT 662×10⁹/L 发现没,RBC和HGB差距特别大,这就是“红系消失术”,该如何做到这一完美的“表演”数据呢,只需要采血时候使用20mL注射器、并且采集后,放置一段时间,就可以。 案例二 2024.8.13,男,80岁,临床诊断:腹胀、消化道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血常规结果,WBC 8.75×10⁹/L,Neu 90%,RBC 6.22×10¹²/L,HGB 185g/L,MCV 89.1 fL,PLT 112×10⁹/L 80岁老年人,HGB 高达185g/L,第一反应这个结果不可信,年轻人的HGB有时都达不到这水平,除非该患者是乳糜血或者输注了长链脂肪乳。 对比历史数据,就更加确定HGB是假性升高了。 LIS系统显示8月12日(昨天)WBC 15.52×10⁹/L,Neu 93.3%,RBC 5.26×10¹²/L,HGB 159g/L,MCV 89.7 fL,PLT 164×10⁹/L 其实这个HGB 159g/L我觉得也不可信,不是自己审核结果,有些事也无法完全把控。 通过查看历史HGB结果,个人觉得 HGB 104g/L左右才是可信且符合老年人血象。 既然自己遇到了HGB 185g/L,总得出手干预一下,电联临床重新采血复查,后续HGB为 118g/L,并在备注写好“重采后”字样。 复查后再对比下历史结果,嗯,HGB真是起起伏伏。 由于重症患者会每日复查血常规及生化,既然血常规采样不规范导致HGB差别大,那疑问来了,生化结果影响大吗? 查看生化数据及历史结果对比,发现竟然对生化数据影响不大,想想也是,生化检测的是血清或血浆,只要有一定量即可做出来,至于红细胞是多是少,又不影响生化结果。 而血常规检测的是全血,RBC、HGB检测结果与采血管里的红细胞多了、少了有直接关系啊。 想到这里,就突发灵感,何不把该患者今天所有的标本都离心对比一下呢。 收集该患者今天生化、血凝、血常规、发光,四管标本。 这顿时就看出差距来了。 不明显?看不什么门道?那好吧,我来标注一下。 红色框:离心后的压积红细胞 绿色框:血清或血浆量 生化管、发光管,我们采用的是带分离胶的采血管,所以分离胶高度需要排除。 大致比对一下压积红细胞与血浆/血清高度,发现生化管、血凝管的比例大约是1:1,而血常规管明显是红细胞多了一些,这就解释了难怪最开始的RBC、HGB升高这么多。 但是发光管的比例跟前三管就差别大了,明显是血清/压积红细胞比例大约为2.2~2.3:1,这说明发光管是注射器最后注入的血液。 案例分析 基本上HGB起起伏伏的血象,均来源于重症医学科,我们知道在此科室的患者比较危重,身上插管较多,而每日或隔日又需要采血复查情况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上并不会每次更换不同部位静脉穿刺采血,只有一个可能:留置针上留取血液标本。 由于留置针有时会使用少量肝素抗凝封管,在采血前,会提前将封管内的肝素及少量血液流出舍弃。 接着,再用20mL注射器(舍弃针头)从留置针抽取一定量血液(根据采血管数量而定,如EDTA管、枸橼酸钠管均需要2mL,生化或发光管则3~4mL)。 此时到了最关键的一步! 由于是单人操作,抽取完一定量血液后,将注射器放置一旁,重新封管等一系列护理操作,此时时间大致已过去3分钟左右。 不要小瞧这一点点时间,注射器里的血液因为平放、静置缘故,会出现红细胞沉降现象,导致注射器里面上层血清多、红细胞稀薄,下层红细胞多、血清少。 又到了最关键一步~ 这个时候,如若注射器不混匀,直接注入血液到各个采血管内,那么前面 的采血管必然出现红细胞与血清差不多、或者红细胞量多于血清量的情况,而最后一个采血管必然出现红细胞少、血清量多。 当把这个现象理清之后,案例一二自然就能顺利推断出因果。 在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一个情况:如果患者贫血(特别是中度贫血),那么红细胞下降的速度就会更快(具体可以参考教科书血沉章节的相关知识,基础知识不做过多讲解),出现RBC、HGB与之前结果反差的可能性就更高。 回到案例本身~ 案例一,HGB最开始是36g/L 这个情况就考虑,患者本身就是中度贫血,注射器采集血液静置后,分层严重,加上EDTA管是后面注入的血液,所以会出现HGB危急值。 另外WBC、PLT重采后跟最开始结果有一定差距,这就是血细胞静置所致,除了红细胞会下沉,白细胞与血小板也会下沉,所以最开始结果WBC、PLT也是高的。 MCV、WDF五分类,跟细胞量多少没关系,因为仪器都能检测出来,想想那低白(零点几的白细胞)都能给你做出分类结果,严重贫血患者,再低也不怕,RBC是10的12次方(数量级足够大),对于仪器来说,足够测出MCV。 案例二,三系结果都较之前的数据变化较大,WBC减少了一半。 这个情况就考虑,注射器采集血液后,静置了一点时间,EDTA管是较前面顺序注入的血液,才会引起红细胞多,类似血液浓缩感觉。 静置分层后的血液,在倾斜注入血液时候,红细胞优先进入到管内,而处于在分层段的白细胞、血小板就会间接“漂移”到注射器中上部位,进而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假性偏低。 总结 所以,综上所述,EDTA管的HGB起起伏伏,跟护理使用20mL注射器有关,且采集血液在平放静置后,未及时颠倒混匀血液便注入各个采血管。 至于HGB是高还是低,就要看EDTA管是在注射器注入血液到采血管的具体哪个前后顺序。 如果是在前面,那HGB就高;如果是后面,那HGB就低。 思考 看完这案例,你会问,这注射器抽取血液,规范吗? 个人不做评论。就事论事,这个重症护理是到过三甲进修学习的,说明外院也是认可这样做的,只是在注入血液前,需要混匀。 试想,如果每次都是静脉穿刺采血,对于插着管的重症患者又需要监测,你该如何取舍这个采血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