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检验医学界,强调检验科要走向临床、参与临床、服务临床,这已经是从上到下的共识。确实,随着实验室智能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果还是死守实验室这一亩三分地,那检验医学注定是没有前途的。无论是从服务患者、促进学科发展,还是拓展检验医学工作者职业前景的角度,检验人参与临床都是应有之义。但是笔者认为,检验科有参与临床的期望,不代表这种期望就能顺利实现。检验科要想真正参与临床对话,在笔者看来至少还存在这三大待解难题: 一、目前的医学教育体系造成的检验医学工作者专业知识的局限 目前在我国医学院校专业设置中,对应检验科的本科专业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这个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就是偏重于检验技术,而在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方面,与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相比课时数都大幅度缩减。这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毕业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从事面向临床的工作,显然是十分不利的。 有的检验人可能会说,不就差一门《内科学》嘛?我多补补课不就行了。这是一种误区,光补一门《内科学》远远不够。首先临床上疾病表现千变万化,比如一个腹痛,可以是肠道感染导致,可以是外科急腹症导致,也可以是妇产科急症导致,甚至内分泌科的急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也有很多以剧烈腹痛为首发症状。光熟悉一门《内科学》肯定无法满足需要,至少要内外妇儿感染重症神经科都涉猎才是。 即使这样,光学习临床各科恐怕还是不够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从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临床课和临床实习,设置逻辑非常严密,环环相扣。从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到生理、生化,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药理,几乎每一门课程在临床各科都有所反映。只不过临床各科的书籍在涉及到上述基础内容时往往一笔带过,这不是因为这些内容不重要,而是留待读者自行查阅温习。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这些医学基础课程课时少、内容较浅,应付医学实验室工作尚足够,面对临床时则显得捉襟见肘。更遑论如医学影像学这类学科,为临床诊疗所必不可少,但需要长期专门的学习才能掌握,检验人员学习起来难度更大。 即使掌握了上面这些所有的医学知识,那充其量也不过是做题家水平,要想真正提高临床技能和思维,还需要在各个临床科室长期的轮转与实习。而绝大部分检验人并没有这种实践机会。 总而言之,目前的专业设置制约了临床检验人员的知识结构,对于他们和临床的沟通是极大障碍。 二、医院的学术氛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效果 检验有没有学问?当然有。临床医生需要不需要向检验科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同时在沟通中听取检验人员的意见作为临床诊疗的参考?这个回答也是肯定的。但是不可否认,确实有相当一部分临床医生,至今对于检验科乃至于检验医学工作者,还抱持着20年以前化验室的刻板印象。觉得你们就是个做化验的,把化验做好就得了,临床诊疗的事情你们不懂,更用不着你们插手。这种偏见在临床医生中恐怕占据相当市场。我们往往发现,检验科水平高、为临床服务能力强的医院,大多是享有盛誉的知名三甲医院。究其原因,这些医院学术氛围浓厚,临床医生有耐心也愿意听检验科的意见,虚心向检验人学习。这无疑会大大促进检验人与临床沟通的积极性,反之,若临床医生经常无视检验科的意见、甚至看不到检验医学的价值,必然严重挫伤检验人员的积极性,更谈不到提升为临床服务的能力。总之一句话,检验科学问很大,但临床愿意不愿意学,取决于他们,更取决于医院整体的学术氛围。 三、现有的考核机制,也是制约 毋庸讳言,检验与临床的有效沟通也需要管理制度上的保证,尤其是考核机制。因为检验科参与临床工作需要耗费检验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这些在注重绩效考核的当今无法量化衡量的话,对于提升检验人的积极性显然是非常不利的。目前,对于检验科的考核要求大多仍然是传统的临床检验质量指标之类,对于检验科参与临床并未纳入考核。如果考评机制对于检验人还是只要求不出差错、要求TAT、要求室间质评合格的话,可能很多检验人仍将自身视野放在实验室内,对于深入临床缺乏动力。 综上所述,检验科和临床的沟通,确实是检验医学发展和服务患者的迫切需求,但是如何落地实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文章内容由“MIR医学仪器与试剂”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