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凤凰新闻健康频道报道,一名三明当地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现身说法,在网上讲述了三明医改后基层医院和大三甲医院医务人员的收入区别,这名医务人员指出: “在执行年薪制后,社区医院、卫生院医务人员收入较之前有大幅度增长,目前的情况是大三甲非核心科室医生的收入甚至比不过社区医院的普通医务人员,别人还不用上夜班。众所周知,按年薪制文件执行,年薪定额只与职称有关,简而言之,同样职称的医务人员年薪定额都是相同的,但在不同单位二者的工作量可就天差地别了。” 按照他的原话来说,在社区医院工作那真是“爽翻了”。 来卫生院的住院病人基本上都是来“通血管”的,白天挂完瓶,晚上回家睡觉;偶尔会来几个外伤的患者,缝合一下或者做一下清创就走,有难度的手术基本也不做;慢病患者来开药,都是老几样。和大医院相比工作强度已经很低了,更别提还不用经常上夜班。 在基层检验科的日常里,接诊的大多是常规体检或是慢性病监测的患者,抽取几管血样,进行一系列标准检测后,准确发出结果便可;偶尔会遇到紧急送来的疑似感染样本,但更多的复杂特殊的检验项目,往往还是转送到大医院进行深入分析。相较于大型综合医院的高强度检验任务,这里的工作节奏已算平缓,更不必说,少了那份深夜灯火通明的紧急与忙碌。 目前,延迟退休已成定局,按照社区医院、卫生院的工作强度,基层医务人员退休后的预期寿命也比大三甲医务人员长。而且年薪制改革后,社区医院缴纳的五险一金比例比三级医院还高,退休后拿到的养老金不分上下,再加上乡镇平时的生活成本也低,以后谁更享福,谁都说不好。 有人会质疑,卫生院和社区医院的主治一年也能拿到十几万,到时候别因为财政问题发不出工资了。 对此,三明某医务人员十分肯定地回答:“基层医院的年薪都是由政府支付的,暂时还没有拖欠过工资,即使是在最困难的2022年,因为各种防疫支出,各部门都很缺钱,但我们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工资一分都没有缺过。” “这一点你们为什么总是想不明白呢,每年全国卫生支出总费用都是几万亿,年薪制后确定好总额,每年留出一部分不准动,专门给医务人员发工资,怎么会不够用呢?” 基层医院和大三甲医院究竟怎么选 有人说:年薪制后,基层医院是最得利的,最起码不会比现在糟糕。 前几天,河南某县发布了《特招医学院校毕业生确定拟聘用人员》名单,乡镇卫生院特招了一批专科学历的医生,本科寥寥无几,由于是特招,还能优先解决编制,这引起了极大的热议和讨论。 一名研究生在看到这份名单后就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表示:“眼看三明医改就要来了,这群大专生可真走运,大专学历就能以特招的身份进入卫生院,特招未来还能优先解决编制,在年薪制下拿到一个固定的薪资,日子可美了。” 此前也有媒体报道,2019年,将乐县总医院护士长的年薪达到了20-30万;在一个大山环绕的偏僻乡镇卫生院,生活成本极低,一个小主治居然也能达到十二三万的年薪。 如此看来,大三甲和乡镇卫生院哪个更有性价比,好似一目了然。 在三明医改年薪制的新背景下,基层医院与大三甲医院究竟该怎么选?作为医务人员,这些方面才是最该考虑的: 年薪制下的实际收入考量 年薪制的推行意味着:无论身处何地,医务人员的收入都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保障。 以一个普通临床医务人员为例,如果在基层医院工作,年薪可能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线上。而在大三甲医院,在具有相同职称的背景下,大三甲医务人员虽然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年薪上限和绩效奖金,但这往往伴随着更高的工作强度、更复杂的病例处理以及更多轮的绩效考核。因此,在选择时,需权衡个人对收入的期望与工作强度的接受度。 工作内容的实际体验 基层医院的工作更加贴近社区和乡村居民,日常诊疗多为常见病、多发病,处理起来相对直接明了。医务人员有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建立长期的医患关系,这有助于在提升个人医疗技能的同时,也能获得较高的职业满足感。 而在大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会面对更多疑难杂症,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参与多学科讨论,这对个人能力的快速提升有很大帮助,但也意味着更多的精神压力和工作负担。 职业发展路径的实际规划 对于希望在未来几年内快速积累临床经验、提升专业技能的年轻医务人员来说,大三甲医院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学习机会。参与大型科研项目、国内外学术交流、专业进修等,都是职业晋升的重要路径。然而,这也要求医务人员具备较强的自我驱动力和抗压能力。 相比之下,基层医院虽然晋升渠道相对有限,但稳定的职业环境和对家庭生活的友好度,对于追求工作与生活平衡的医务人员来说,同样具有吸引力。 生活质量与工作环境的实际考量 基层医院往往位于生活成本较低的区域,房价、教育、交通等压力相对较小,医务人员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个人生活和家庭照顾。而在大城市的大三甲医院工作,虽然能够享受更丰富的城市资源,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这对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都是一种考验。 职称更凸显重要性 2024年9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会上介绍了当前卫生健康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当前多项重点工作的进展成效。 雷海潮主任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经作出明确部署,要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要坚持以公益性为导向,把公益性放在第一位。公立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体力量,在医院的具体管理、发展理念、宏观规划和政府投入等方面,都要突出公益性。 体现公益性要完善公立医院薪酬体系,医务人员的工资要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鼓励优劳优得、多劳多得。 其中有“三个结构调整”非常重磅。第一个结构调整:公立医疗机构要坚持把公益性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缩小公立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绩效工资水平差距;第二个结构调整:逐步缩小医疗机构内部不同专业、不同科室之间薪酬待遇差距;第三个结构调整:逐步提升医务人员绩效工资中固定收入所占比例,适当调控灵活收入奖金部分的比例,使之更加符合公益性的定位。 这“三个结构调整”表达的意思还不明确呢?要缩小公立一、二、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绩效工资水平差距;要缩小医疗机构内部不同专业、不同科室之间的薪酬待遇差距;要提高医务人员固定收入所占比例。 三个调整完全符合年薪制的思路,也就是说未来在三明模式下,你的固定收入所占比例提高,奖金比例可操作性减少,无论你是大三甲的医务人员,还是卫生院的医务人员,只要职称一样,那在核定年薪时就没有多少差距,最终的年薪只和工作量多少有关。 另外,毫无疑问,职称的竞争烈度和审查强度也一定会变大。 因为在年薪制核定中,分配到个人,年薪计算由基础工分、工作量工分和奖惩工分3部分组成,也称之为定性工分、定量工分和奖惩工分,这就是工分制。其中,基础工分占40%,分为职称、工龄和职务,按岗位考核。2021年,部分医院已将这一比例提高到了50%,由此可见职称在年薪制中的地位逐渐升高。 由于职称的重要性,三明一些卫生院已经很久没有拿到职称晋升的名额了,而且招聘极其严格,非规培生不招、非本科以上不招,条件苛刻能直追三甲。 从全国来看,国家也有意为此做铺垫。2024年7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并开始执行,职称评审的乱象已被明确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各省市已有多位医务人员被撤销之前所获取的职称头衔,撤销理由包括存在伪造材料、弄虚作假行为;工作人员失误;不符合相关年限要求;学术不端等多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