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激酶(CK)分为哪几种亚型?升高提示哪里损伤? 肌酸激酶在检验指标中统一为CK,还可以检测三种亚型,也就是它可以分成三种亚型,其中包括CK-MM和CK-BB以及CK -MB,CK-MM主要存在于骨骼肌中,如果CK增高,CK-MM也增高,提示损伤来自于骨骼肌;CK和CK-BB都增高,说明损伤来自于脑损伤如脑梗塞,如果CK和CK MB都增高,提示损伤来自于心肌,可能有心肌炎或者心肌坏死,但是这些亚型指标不是绝对,例如就存在着,CK和CK-MB都增高,但最终用更敏感的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证实升高并非来源于心肌,说明特异性较肌钙蛋白为低。 CK-MB 升高一定是心肌损害吗? 1、CK-MB 与 CK 受到检测方法、病理状态以及血清中其他干扰物质的影响, 在分析 CK 及 CK-MB 升高的临床意义时,常看 CK-MB/CK 比值的变化。通常 CK-MB 活性(U/L)/CK 比值 <4%,CK-MB 质量(μg/L)/CK(U/L)比值 < 5%,若比值在 6%~25% 之间,CK-MB 增高多考虑为心肌损伤所致。多年来国内各医院检测 CK-MB 通常采用免疫抑制法,检测出的是 CK-MB 活性(U/L),CK-MB/CK 比值> 25% 甚至 >1,即 CK-MB 活性大于 CK 总活性,此时应判定为假阳性。导致 CK-MB 假阳性的原因除实验室的质控出现问题发生干扰外,更主要的是被检测的血清中 CK-BB 含量增加或存在巨 CK 血症等。 2、CK-MB 与 CK-MB mass 近年来,国内许多大型医院已先后开始采用新一代方法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 CK-MB 质量(CK-MB mass)来替代 CK-MB 活性检测,质量单位 ng/mL(μg/L)。此法可提高对心肌损伤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避免出现 CK-MB 假阳性,较检测 CK-MB 活性更敏感、特异、稳定、迅速(10~40 min 出结果)。在临床上如遇到 CK-MB 活性明显增高时,可通过检测 CK-MB 质量进一步核实,二者不一致时应以 CK-MB 质量检测结果为准。 3、结合其他心肌标志物指标 cTn 是诊断心肌损伤新的生化标志物,在心肌损伤急性期,血清 cTnT 检测值均高于参考值上限,敏感性可达 100%,其对诊断心肌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 CK-MB。在儿科临床当遇到有心肌损伤可能时,除及时检测心肌酶、CK-MB 同工酶外,还应同步检测 cTn 和 hs-cTnT,可增高对心肌损伤诊断的准确性。 当肌酸激酶升高时,需要警惕哪些情况呢? 心肌疾病 心肌损伤在临床较为常见,多见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衰、急性心肌炎等疾病,上述疾病患者多有胸痛、胸闷、憋喘等心血管典型症状,可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变性以及肿胀,使得心脏局部或弥漫性心肌缺血,进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综合征。 心肌梗死发病后6-10h,CK开始上升,12h达高峰,3-4d后恢复正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心肌受损时升高最快且最明显的心肌酶,CK-MB可在心肌梗死发生 16-24 h内到达峰值,但清除速度也较快。 肌肉损伤 肌肉损伤是最常见导致CK水平升高原因,如:骨折、挫伤、劳损等;剧烈运动或过度锻炼也可导致CK升高,特别在初次锻炼时。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因较多,典型表现为肌痛、肌无力、茶色尿三联征。 sCK(血清肌酸激酶)异常升高是横纹肌溶解综合征诊断的主要依据。如果血清肌酸激酶超过5倍于正常上限,再结合有明确肌肉损伤史及茶色尿即可诊断。 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以肌炎、皮肌炎最为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亦可对骨骼肌造成免疫性的损伤,从而导致CK水平升高。CK是评估肌肉损伤的敏感指标。 标本溶血 尽管红细胞内不含有 CK-MB,但红细胞内富含腺苷酸激酶可与 ADP 反应生成 ATP,而 ATP 参与 CK、CK-MB 活性反应,从而导致 CK、CK-MB 假性升高,所以标本应当避免溶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