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由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国家病理质控中心牵头制定的《实体瘤分子残留病灶检测共识》在《中华病理学杂志》正式发表。这是我国首个从检测技术维度撰写的MRD专家共识,该共识围绕MRD的概念、临床价值和适用人群、检测方法、策略选择及时机选择、规范化检测及报告内容等形成13条关键共识,有助于推动实体瘤MRD检测技术在国内临床领域的规范化运用。 推荐意见 1 实体瘤MRD是指经过治疗后,影像学或传统实验室方法不能发现,但通过液体活检发现的肿瘤来源分子异常,代表着肿瘤的持续存在和临床进展可能(2A类)。 推荐意见 2 在结直肠癌、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中,有充分证据表明MRD 具有预后分层作用,临床价值较明确(2A类);在胰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等其他实体瘤中,也有一些证据提示MRD具有预后分层作用(2B类)。 推荐意见 3 已有一定证据支持MRD可辅助实体瘤治疗决策,更多前瞻性干预性临床研究数据的积累将进一步明确MRD的价值(2B类)。 推荐意见 4 实体瘤MRD检测的适用人群包括需要精准临床决策的接受了根治性手术切除/放化疗的患者(2A类)以及经过系统治疗后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晚期患者(2B类)。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应充分考虑MRD检测的局限性,选择合适的应用场景及受检人群。 推荐意见 5 基于NGS的ctDNA突变检测是目前实体瘤MRD检测的最常用方法(2A类)。 推荐意见 6 实体瘤MRD检测按照是否进行个性化探针设计分为群体定制和个性化定制策略。群体定制流程相对简单稳定,可涵盖肿瘤进化新出现的突变,但每位患者可用的追踪突变数量相对少;个性化定制每位患者追踪的突变数量相对多,具有更高灵敏度。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综合评估后选择群体定制、个性化定制或二者结合的方式(2B类)。 推荐意见 7 实体瘤MRD检测根据是否参考肿瘤组织突变信息分为tumor‑informed分析和tumor‑agnostic/naïve分析策略。基于肿瘤组织突变的tumor‑informed分析相对于tumor‑agnostic/naïve分析具有更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优先考虑采用tumor‑informed分析策略(2B类)。 推荐意见 8 采用tumor‑informed分析策略时,肿瘤组织检测可以采用WES,也可以选择实体瘤多基因panel。WES覆盖范围全,但分析复杂度高;多基因panel落地便捷,但检测范围有限。未来的临床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进行选择(2B类)。 推荐意见 9 实体瘤MRD的Landmark检测(治疗后首次检测)大多选择在根治性治疗后1个月内进行,MRD 动态监测有助于提升检测性能。未来的临床实践中,需结合实体瘤类型、治疗方式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Landmark检测时机及监测频率(2B类)。 推荐意见 10 实体瘤MRD检测在临床应用前需经过充分的性能验证。MRD检测通常追踪多个突变,需从患者/样本层面评估MRD检测的性能(2A类)。 推荐意见 11 在 相 同 的 血 浆 游 离DNA(cfDNA)输入量下,在一定范围内,增加追踪突变数量及测序深度可提升MRD检测灵敏度。推荐追踪多个突变,测序深度推荐>30 000×,个性化定制panel测序深度可考虑>100 000×,以提升 MRD检测性能(2B类)。 推荐意见12 MRD检测的质控需包含NGS检测常规质控内容,质控中需重点关注MRD追踪突变的测序深度(2A类)。MRD检测需设置质控品,质控品应包含已知阳性/阴性的突变,用于监控检测流程的稳定性和检测的准确性(2B类)。 推荐意见 13 实体瘤MRD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受检者的基本信息。 (2)样本信息。 (3)实验室信息。 (4)检测内容:包括检测范围、检测方法、MRD阳性/阴性判定规则,检测限、检测局限性等。 (5)检测结果:MRD阳性/阴性,MRD阳性者应报告检出突变的标准命名、VAF 值等。对于动态检测的患者,应尽可能综合展示历次检测结果便于临床参考。 (6)质控结果:样本质量、核酸质量、文库质量、测序质量、测序深度等(2B类)。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国家病理质控中心. 实体瘤分子残留病灶检测共识. 中华病理学杂志,2024,53(11):1088-1096.DOI:10.3760/cma.j.cn112151-20240627-00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