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别再做了!这是检验科最该淘汰的检验项目

归去来兮 2024-10-24 05:30 PM 119人围观 科普



经常有人跟笔者咨询“体检应该检测哪些项目”,尤其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一发病就很突然,更让人希望能够尽早发现。


笔者常常建议:多数人只需要查查血压、血糖、血脂这些项目就足够了,全身血管那么多,不可能在体检的时候全部查到,都是在有线索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检查。

 
但这样的建议并不能让所有人都释然,有些朋友就会说:“要不我查个血粘度吧!”

提到血粘度检查,笔者就忍不住要吐槽:血粘度检查到底在查什么?血粘度高代表什么?与心梗、脑卒中这些心脑血管疾病又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值得跟大家仔细聊聊。

   


血粘度检查到底在查什么?



血粘度检查的学名叫做“血流变学检查”,也称为血液流变学检测,是一种评估血液流动特性的医学检测方法。它主要关注的是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能力,包括血液的粘稠度、流动性、变形性、凝聚性等物理特性。这些特性对于血液在微循环中的灌注效率、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以及代谢废物的清除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在血流变学检查中,检验科医务人员通常会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样本,并利用特定的仪器和技术手段,如旋转式粘度计、压力传感器、激光散射等来测量血液的表观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沉降率、血小板聚集率等关键参数。这些参数能够反映出血液的流变性质是否处于正常生理范围。


由于血液中有血细胞和血浆,血浆中又含有各种蛋白质,所以一张血流变学检查单会有不同压力下的全血(包括血细胞和血浆)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和血小板电泳时间(血细胞的运动能力)、切变率(可以理解为流速)等多项指标。


如果我们把血液比成一锅豆粥,血液中的白细胞是豆子(比较大一点的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是米粒(小一点的细胞),血浆是粘稠的米汤。那么查血粘度就是看看这一锅豆粥流过漏勺的能力。血粘度过低,意味着这锅粥干货太少,堵塞漏勺的可能性比较小;血粘度过高,意味着这锅粥很容易堵塞漏勺,这就是大家都担心的血栓啦。

    

血粘度高代表什么?



有意义的血粘度高,在临床上被叫做“高粘血症”,就好像一锅比较稠的豆粥。

怎么样才能把豆粥做得稠呢?两个办法:一个是多放豆子多放米;另一个就是不少粥店采用的办法,加一些大分子的增稠剂(比如淀粉)让米汤更粘稠一些,也就是“勾芡”。
    

“豆子多米多”指的就是血细胞数量多


比如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镰刀红细胞的患者,血液中异常的白细胞或红细胞数量大增,会造成血粘度明显升高。

但想要发现血细胞增多,最合适的检查并不是血粘度检查,而是血常规。血常规可以直观地了解各种血细胞的数量,有特殊异常的情况还可以通过人工镜检和分类,了解详细的异常细胞种类和形态,对疾病的诊断更有意义。
 

“米汤粘稠”是指血浆中溶解的物质增加

 

血浆中的各类物质有很多,我们抽血检查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各种感染相关的抗体、内分泌激素水平等项目,都是在测量各种化学物质在血浆中的含量。


在这些物质中,起“勾芡”(增加血粘度)作用的是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参与凝血过程的纤维蛋白原等,也包括大家最关心的脂蛋白。而血浆中的另一些物质,比如各种激素、血糖等都是小分子,对血浆的粘度没有影响,就好像给粥里加糖,是不会有勾芡效果的。


在各种蛋白质中,含量最多的是球蛋白和白蛋白。白蛋白和一部分球蛋白由肝脏合成,在各种生理生化过程中起到基础运载蛋白的作用。在发生一些肝脏、肾脏疾病时会出现量的变化,这在普通生化检查中就能够直接看到


另一部分球蛋白又称为免疫球蛋白,是各种疾病中起重要作用的抗体。血浆粘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球蛋白血症。当发生一些淋巴细胞的恶性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时,免疫球蛋白的数量会大量增加,引起血粘度升高,的确会造成小血管的血栓栓塞,引起头痛、视力异常、眼震、耳鸣等神经系统症状,但很少真正引起严重的脑卒中。


并且,普通的生化检查就可以直接看到球蛋白水平的明显升高,而找出高球蛋白血症的原因也需要更详细的检查,血粘度检查并不会得到什么有意义的信息。



纤维蛋白原也是血浆中含量较高的蛋白质,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血浆粘度升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纤维蛋白原和血栓形成有更直接的关系,在血管出现破口发生出血时,纤维蛋白原被激活为纤维蛋白,互相交联形成网状结构,拦截红细胞并使其堆积在一起,形成“血痂”,完成凝血止血的过程。所以,纤维蛋白原是凝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些特殊的原因引起这个凝血的过程在血管内发生,就会形成血栓,造成血管的堵塞。

    


血粘度检查可以预测心血管疾病?



不少患者在做了血粘度检查后都会询问:“我是不是容易得心血管疾病?”

如上文所述,引起血浆粘度升高的原因中,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是和心血管疾病最有可能相关的问题,但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能否预测心血管疾病和卒中的发生,临床研究的数据并没有给出统一的结论。

2005年,曾有一篇荟萃分析文章,总结了三十多个研究的临床数据,认为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正向相关。但2013年更新的荟萃分析则认为,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浓度并不与冠心病或卒中的风险升高有关。

我们只能说,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认为,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对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作用并不确切。另外,科学研究也没有找到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促进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理论依据。

因此,血粘度检查对于发现和预测心血管疾病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此外,在血浆蛋白中还有一类蛋白质:脂蛋白,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最密切。

由于脂质(如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不能溶于血浆,需要血浆中可溶的脂蛋白携带脂质成分,并将其运载到各个组织进行利用,所以在检验过程中我们检测的通常是脂质和脂蛋白的结合体。

脂蛋白代谢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但与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蛋白质比较起来,血浆中脂蛋白的量要少得多,“勾芡”作用相对也比较弱。即使在血脂明显升高的情况下,也不能使血浆粘度有明显变化。所以,对脂蛋白代谢异常,用血粘度检查做筛查并不敏感,也没有临床研究用血粘度检查作为治疗血脂异常的疗效监测指标。

在众多“热门体检项目”中,血粘度检查是常常被拿来重点宣传的。但在实际应用中,血粘度检查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监测上并没有其他检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一项“看起来或许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没什么用”的检测项目。所以,如果再有推销人员向您推荐血粘度检查,您可要捂好钱包仔细想想了。

来源: 卓正科普Health Express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