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彩云 李威威 单位: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 CK-MB(心肌型肌酸激酶)是肌酸激酶同工酶的一种,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肌酸激酶(CK)是一种重要的能量代谢酶,其主要功能是催化肌酸与ATP之间的可逆转移反应: Creatine+ATP⇌Phosphocreatine+ADP 在正常情况下,CK-MB主要位于心肌细胞的胞浆中,血清中的水平非常低。当心肌细胞受损时,如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或其他形式的心肌损伤(如心肌炎或心脏手术)中,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受到破坏,导致CK-MB从细胞内逸出进入血液循环。 CK-MB是一种能够帮助医生判断心脏是否受到损伤的关键物质。它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检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有时候检测结果会出现“假性升高”,这意味着结果显示CK-MB水平异常升高,但实际上心脏可能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损伤。这种现象可能是由检测过程中的一些因素导致的。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案例,来解释CK-MB质量法假性增高的原因,并讨论医生们是如何应对这一问题的。这些内容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心脏检测的背后故事,以及在面对检测结果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在家中不慎被硬物击中右眼,约4小时后出现眼痛、出血、视力丧失等症状,但无头痛、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患者未曾接受过治疗,紧急前往我院急诊科就诊。经初步诊断为“右眼眼球破裂伤,右眼睑裂伤”,随后被收治入院。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状态良好,食欲正常,睡眠状况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未出现明显异常。患者否认有任何心脏病史,胸痛或胸闷等症状。同时,患者也否认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塞”、“肾病”等慢性疾病史,以及“乙肝”、“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 【辅助检查结果】 心功能三项报告:肌钙蛋白I:0.88 ng/mL(正常参考值:0-0.1 ng/mL);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64.35 ng/mL(正常参考值:0-6.36 ng/mL);CK-MB:>80 ng/mL(正常参考值:0-5 ng/mL)。 心电图报告:窦性心律;心电图正常。 鉴于患者病情紧急,需立即进行手术。心功能三项检测结果显示CK-MB值异常升高,我们及时向临床通报了这一危急值,并通知麻醉医生加强监测。患者当日在全麻下成功接受了右眼眼球破裂修补术、右眼眼睑裂伤缝合术、右眼前房成形术以及吉眼玻璃体药物注射术。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患者安全返回病房。 术后处理措施及注意事项:1、复查心功能三项及心脏彩超;2、继续局部抗炎预防感染治疗,密切关注患者眼部情况变化;3、急性冠脉综合征待排查,需请CCU会诊协助诊治。 CCU会诊结果:心电图显示正常,无明显ST段抬高表现。考虑到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相符,建议再次抽血复查心功能三项和心肌酶六项。 住院期间检测结果:患者连续三次心功能三项检测均呈阳性结果(见图1-3),但心肌酶六项的报告均正常,包括CK-MB活性也正常(见图4)。 图1 第一次CK-MB质量检测结果 图2 第二次CK-MB质量检测结果 图3 第三次CK-MB质量检测结果 图4 CK-MB活性检测结果
经过对患者其他标本的复查,心肌酶六项结果依旧正常。同时,患者多次复查心电图均显示正常(见图5)。然而,CK-MB质量达到危急值,且肌钙蛋白I(cTnI)也升高。面对这些矛盾的检测结果,临床医生产生了疑问:这是否意味着心功能三项测试结果存在假阳性?患者是否真的存在心肌损伤? 图5 心电图检测
目前测定CK-MB有几种主流的方法:免疫抑制法(活性)、胶乳免疫比浊法(质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质量),目前大部分的检验科采用的仍然是免疫抑制法测定,其原理为CK-MB本身含有一半的M亚基,采用CK-M抗体抑制M亚基活性后,其只剩下了CK-B亚基,将结果乘以2后即为CK-MB真实含量,但是该方法学是假定CK-BB活性可忽略不计的情况下来计算的,但实际上,溶血及血液中巨CK、CK-BB和CK-MM亚型等都会对测定结果产生干扰现象,导致 CK-MB活性结果偏高,甚至出现CK-MB>CK的现象出现,这也是CK-MB的活性检测的弊端。而CK-MB质量测定则不同,是由于其采用了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原理,血清中的CK-MB只与试剂盒中的抗CK-MB抗体反应,故不会受到CK-BB等物质的干扰,提高了检测特异性与准确度。 本科室CK-MB质量法检测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该方法避免了干扰物质的影响,准确度较高。研究表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检测中,CK-MB质量检测较CK-MB活性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然而,本院这名患者的检测结果显示,CK-MB质量明显升高,而CK-MB活性正常。确认仪器状态良好,检验结果无误后,我们联系了检测平台的仪器A厂家,报告了患者的结果。厂家技术人员解释,如果患者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干扰检测结果,导致假阳性。
以下是厂家内部验证和处理情况: (1)使用仪器A对样本进行复测,CK-MB、cTnI和Myo测试结果均为阳性(+)。 (2)样本外送至仪器B对样本进行测试,CK-MB、cTnI和Myo测试结果均为阴性(-)。 (3)样本外送至仪器C发光仪进行测试,CK-MB、cTnI和Myo测试结果也均为阴性(-)。 (4)在仪器A配套试剂中添加嗜异性抗体阻断试剂(种类及浓度验证),CK-MB、cTnI和Myo测试结果均为阴性(-)。
经过上述步骤验证,确定仪器A的初始检测结果可能受到嗜异性抗体的干扰,导致假阳性。因此,在遇到类似检测结果异常的情况下,需考虑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潜在干扰因素,并通过多种检测手段和方法进行确认,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基于上述结果,可以明确仪器A测试受到了明显的干扰,可能是样本中的某类蛋白物质,如嗜异性抗体引起的。通过添加阻断剂的方式,可以有效改善检测试剂的性能。关于该项目的特殊样本反馈,目前较少,干扰主要来源于操作和样本处理等因素。文献资料显示[1-3],各个厂家均存在不同比例的假阳性结果,假阳性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1)抗体异质性:各厂家使用的抗体存在差异。 (2)样本自身因素:样本中的某些蛋白物质,如类风湿因子(RF)、嗜异性抗体及自身抗体等,常干扰免疫反应。 (3)样本处理因素:纤维蛋白、溶血、抗凝剂等。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韩国学者在2014年报告了一例由于肾母细胞瘤导致的CK-MB质量检测假阳性病例[4]。该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进一步检查,包括嗜异性抗体阻断和肌酸激酶电泳。结果表明,大分子对CK-MB质量检测几乎没有影响,而质量检测是排除大分子CK对CK-MB活性检测干扰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在遇到类似检测结果异常的情况下,需要考虑潜在的干扰因素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通过多种检测手段和方法进行验证,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进一步优化检测方法和改进试剂性能,可以有效降低假阳性结果的发生。 CK-MB作为心肌损伤的重要标志物,其检测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肌损伤的诊断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不同检测方法各有优缺点,免疫抑制法易受其他同工酶干扰,而质量测定方法则提高了特异性和准确度,但仍需警惕假阳性现象。在临床应用中,需要结合多种检测方法,并进行全面的结果分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遇到异常检测结果时,应进一步分析可能的干扰因素,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和验证。
在临床实践中,CK-MB质量测定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效能明显高于CK-MB活性测定。免疫抑制法测定CK-MB活性可作为初筛试验,但其局限性显而易见:容易受到非典型肌酸激酶、巨CK1、CK2及CK-BB等因素的干扰,导致假性升高。此外,随着样本在体外放置时间的延长,CK-MB活性逐渐降低,而CK-MB质量则不会受温度和储存时间的影响,保持稳定。 我们也了解到,CK-MB活性测定不仅受方法学限制,还可能受到恶性肿瘤、脑损伤、内分泌疾病及外伤等因素的影响,增加假阳性的概率。相较之下,CK-MB质量测定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化学发光或荧光免疫方法,直接检测CK-MB的质量浓度,从根本上解决了酶法的不足。然而,CK-MB质量测定仍需注意样本自身因素的干扰,如类风湿因子(RF)、嗜异性抗体及自身抗体等,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 由于各种检测方法均存在局限性,检验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验检查结果,综合辨别CK-MB假阳性结果。本案例提醒我们,即使看似准确的检测报告也可能与临床症状不符,引发临床医生的疑虑。如何在每天处理的大量报告中发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要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密切合作。 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检验医生,在发现与临床表现不符的检测结果时,应及时、有效地沟通,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处理异常结果时,双方应共同分析可能的干扰因素和潜在原因,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参考文献】 [1]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 [2] Ashwood ER, Burtis CA. Tietz Textbook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Molecular Diagnostics, 5th Edition. Saunders. 2011 . [3] Sacks DB, Arnold M, Bakris GL, et al. Guideline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Laboratory Analysi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Care. 2023. 46(10): e151-e199. [4] Kim S, Um TH, Cho CR, Jeon JS. False-positive elevation of creatine kinase MB mass concentrations caused by macromolecules in a patient who underwent nephrectomy for renal cell carcinoma. Ann Lab Med. 2014. 34(5): 4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