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 | 赋予生命无“陷”未来

归去来兮 2024-9-12 05:39 PM 50人围观 杂谈


《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将出生缺陷定义为对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等方面异常的一种统称,常见为先天性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先天性残疾等,我国的出生缺陷发生率高达4%-6%,是世界发达国家出生缺陷发生率的2倍,属于出生缺陷和残疾高发国家。


9月12日是预防出生缺陷日,今年活动主题是:预防出生缺陷,守护生命起点健康。让我们借此机会共同探索检验在出生缺陷“早发现 早干预 早治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先天性出生缺陷与检验

先天性出生缺陷影响因素主要来源于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分为单基因病、染色体病、多基因病及线粒体病等。环境因素的致畸因子主要有5类,即致畸性化学物质、物理性致畸因子、生物性致畸因子、致畸性药物和其他致畸因子。


先天性出生缺陷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发生过程错综复杂,进行科学规范的分类很重要,出生缺陷分类方法也随科学技术及检测技术的进步而完善。按照临床症状和体征角度可分为4类:结构异常、染色体病、基因病及代谢异常。



针对不同类别的出生缺陷疾病可进行不同的检测项目,其中产前诊断及新生儿筛查是预防出生缺陷发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基因检测在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筛查、诊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为罕见疑难杂病、危重症的诊断提供了新的工具,让更多的患儿获得了精准治疗方案,有效降低了新生儿残疾率和死亡率。同时,在此过程中,相关的检测技术也经历了有趣的迭代历程。


先天性出生缺陷筛查的检测方法

目前精准的检测技术对于先天性出生缺陷的筛查提供了精准助力。其中绒毛活检、羊水穿刺、脐带血穿刺等传统检测方法可进行细胞遗传及染色体结构的分析,在检测数百种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疾病方面的准确性较高,另外还可检测胎儿的遗传性血液病及溶血性贫血等疾病,但均具有一定风险。


在此基础之上,逐步应用于新生儿筛查的荧光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等基因检测技术可以从基因层面通过一次实验检测数十种至数千种疾病,检测效率大幅度提升,有助于新生儿筛查的广泛开展,可以排除传统新生儿筛查技术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结果,二者结合可以更加有效和准确地筛查出可能患病的新生儿,促进疾病的精准分型和干预,从而实现新生儿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另外,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NGS)的不断成熟,基于NGS技术平台的无创产前筛查和诊断检测(NIPT)逐渐得到了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


NIPT是一种非侵入性产前检测,即在孕妇特定孕周期间抽取其3-5毫升的外周静脉血,利用测序技术对游离DNA片段进行测序,判断出胎儿发生相关染色体疾病的风险,具有精度高、风险低、无流产风险等优势,已成为唐氏综合征的主流筛查方式,为出生缺陷的防治提供了更多可能。


除此之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LC-MS/MS)综合液相色谱的高效分离及质谱的选择性质量分析能力,可在血清、血浆、尿液等复杂基质中获得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其可在 2-3 分钟内对每个标本可同时测定几十种小分子代谢物,一次实验可对40 余种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进行筛查。质谱技术应用于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不仅增加了筛查疾病的病种,还极大提高了筛查的速率及筛查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使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的筛查进入到新纪元。


任重道远的检验工作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日前印发《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计划(2023-2027年)》,提出到2027年,我国出生缺陷防治服务更加普惠可及,产前筛查率达到90%,而这无疑也给检验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此,我们应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提升可独立开展生化免疫实验室检测的产前筛查机构覆盖率,贯彻落实传染病、家族遗传病等婚前医学健康查体;血尿常规、染色体、糖耐量及艾梅乙病毒监测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以及其他产前诊断及新生儿筛查项目。


出生缺陷是极大影响出生人口素质的疾病,为国民提供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一体化的防治服务,是一项任重道远,需要所有IVD从业人共同努力的长期工作。

文章内容由“MIR医学仪器与试剂”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MIR医学仪器与试剂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