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内分泌科最重要的检查之一,是每个内分泌医生的基本功,然而真正掌握 OGTT 的意义并不容易。 目前临床中有多种用于高血糖诊断或监测的指标,用于诊断的指标包括随机血糖、空腹血糖、葡萄糖负荷后 2 h 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而用于指导治疗方案调整的指标包括空腹血糖、餐后 2 小时血糖、HbA1c、糖化白蛋白以及动态血糖监测。 需要注意的是,用于诊断的葡萄糖负荷后 2 h 血糖,和用于监测的餐后 2 h 血糖并不是同一个指标。只有在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 时抽血化验的血糖值才能用于高血糖诊断。 OGTT怎么做 空腹 8~10 小时,于晨 7~9 点使用无水葡萄糖 75 g(或一水葡萄糖 82.5 g)用水稀释至 250~300 mL,5 分钟内饮完。从服糖第一口开始计时,分别在 0 min、30 min、60 min、120 min、180 min 抽血。 其中 0 min 即空腹以及 120 min 血糖用于高血糖状态的诊断,因此如以诊断为目的,仅于空腹和 120 min 抽血两次即可。 注意事项: 1. 血标本应尽早送检,否则血细胞继续消耗血糖会影响准确性; 2. 检查前 3 天内,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 150 g; 3. 应停用可能影响 OGTT 的药物,如避孕药、利尿剂或苯妥英钠等 3~7 天; 4. 试验中不喝茶、咖啡,不吸烟,不剧烈运动; 5. 75 g 是无水葡萄糖的量,若用一水葡萄糖则为 82.5 g,如儿童则给予 1.75 g/kg 体重,总量不超过 75 g(无水葡萄糖计); 6. 抽取静脉血测血糖的同时测定胰岛素及 C 肽,以评估胰岛 β 细胞功能。 OGTT有什么用? 1. 诊断与筛查糖尿病 根据空腹血糖和 OGTT 2 h 血糖,可将受检者的糖代谢水平分为正常血糖、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GT)以及糖尿病。其中 IFG 和 IGT 统称为糖调节受损,也就是糖尿病前期。 表 1 糖代谢状态分类(1999 WHO 标准) 这些诊断阈值是如何确定的呢? 其实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最适切点是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来确定的。当空腹血糖、OGTT 2 h 血糖和 HbA1c 处于较低水平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很低。而当血糖水平升高超过某个数值是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明显增加。 图 1 不同血糖水平(空腹血糖、OGTT 2 h 血糖和 HbA1c)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人群依次为 Pima 印第安人、埃及人以及 NHANES III 中 40~74 岁的受试者) 众多指南推荐了 OGTT 作为糖尿病前期筛查以及糖尿病诊断的关键手段: CDS 指南:筛查时仅查空腹血糖漏诊率较高,理想的调查是同时检测空腹血糖、OGTT 后的 2 h 血糖及 HbA1c;如果空腹血糖 ≥ 6.1 mmol/L 或随机血糖 ≥ 7.8 mmol/L,建议行 OGTT 以提高糖尿病的诊断率。 ADA:与空腹血糖或 HbA1c 相比,OGTT 2 h 血糖可诊断出更多的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者。 此外,今年 IDF 新的诊断标准中,增加了 OGTT 1 h 血糖,提出 OGTT 1 小时血糖 ≥ 8.6 mmol/L 诊断为中度糖尿病,OGTT 1 小时血糖 ≥ 11.6 mmol/L 则可以诊断为 2 型糖尿病,以期能更早发现糖尿病。 IDF 此项提议的依据是,研究发现 OGTT 1 h 血糖比空腹和 OGTT 2 h 血糖标准更加敏感,OGTT 1 h 血糖异常出现更早,能更及时地发现糖尿病,进而早干预、早治疗、早控制,避免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此外 1 小时血糖升高的危害更大,反映的血糖波动更大,可严重伤害血管、加重胰岛负担、损伤肝脏和肾脏。 2. 进行胰岛素功能评估 在解读 OGTT 之前应该知晓,临床中很多因素会影响 OGTT 结果的解读: OGTT 同时进行胰岛素功能评估在以下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糖尿病分型、1 型糖尿病分期、糖尿病治疗方式选择的判断依据之一、判断是否应该启用胰岛素、糖尿病缓解的预测。 (1)糖尿病分型 正常情况下,空腹血浆胰岛素为 5~20 mU/L,空腹 C 肽为 0.3~1.3 nmol/L(正常值因实验室不同而异),峰值出现在餐后 30~60 分钟,胰岛素值可为基础值的 5~10 倍,C 肽值为基础的 5~6 倍,3~4 小时后逐渐降至基础水平。 图 2 不同人群的 OGTT 胰岛素释放情况 1 型糖尿病:空腹胰岛素及 C 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口服葡萄糖后各时点胰岛素、C 肽数值也无明显上升,无高峰出现,胰岛素分泌曲线处于较低且基本平直状态。 2 型糖尿病(肥胖,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空腹胰岛素、C 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口服葡萄糖后呈迟缓反应,其高峰在餐后 2~3 小时出现,即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3~4 小时仍不能降至正常水平。 2 型糖尿病(长病程,以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空腹胰岛素、C 肽水平正常或偏低,口服葡萄糖后呈迟缓反应,其高峰在餐后 2~3 小时出现,即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峰值偏低,3~4 小时仍不能降至正常水平。 (2)1 型糖尿病分期 图 3 1 型糖尿病的病程 《中国 1 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 版)》首次在我国明确提出了「亚临床期 1 型糖尿病」的概念,将已进入免疫应答状态的人群根据糖代谢情况划分为 1 期和 2 期,强调了早期筛查及干预关口的前移。而如何分期,主要依赖 OGTT 结果以及胰岛自身抗体的情况。 表 2 1 型糖尿病的分期 (3)指导治疗 通过患者的血糖升高特点以及胰岛功能,可以帮助制定个体化降糖方案,例如 C 肽水平很低,提示胰岛 β 细胞功能衰竭,则应启动胰岛素强化治疗。 (4)2 型糖尿病缓解的预测 《缓解 2 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建议从多维度评估 2 型糖尿病缓解的条件: 表 3 2 型糖尿病缓解的评估 3. 糖尿病诊断中的常见问题 (1)不应将末梢血糖用于诊断糖尿病,应注意末梢血糖是用于日常监测的指标,而不是诊断指标。 (2)不应每位患者都进行 OGTT 和胰岛素释放试验,例如血糖非常高的患者就不太适合喝糖水。 (3)已经明确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不需进行标准 OGTT 用于血糖监测。 (4)将 OGTT 1 h 血糖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是近期 IDF 提议的,但目前尚未得到广泛认可,包括我国指南并未纳入此标准,因此临床中不要以 OGTT 1 h 血糖水平诊断糖尿病。 (5)不要将餐后 2 h 血糖与 OGTT 2 h 血糖混淆,餐后 2 h 血糖用于监测,OGTT 2 h 血糖用于诊断。 (6)近期复查后发现血糖正常,是否还诊断为糖尿病?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在 1 个月内接受第二次 OGTT 检查,发现少数患者血糖结果正常了,有可能是第一次诊断后,患者进行了严格的饮食控制,相当于进行了糖尿病治疗,导致第二次的假阴性结果。 我国人群的流调数据 将 OGTT 中 5 个时间点的血糖连为曲线(葡萄糖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UC)可用于诊断血糖异常、计算胰岛素敏感性,以及诊断胰岛素分泌和 β 细胞功能障碍。曲线形状可分为 3 个主要类别:
与双相曲线相比,单相曲线和未分类曲线者胰岛素敏感性和 β 细胞功能可能较差。 一项基于丹麦人群的研究发现,OGTT 葡萄糖曲线模式和未来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率相关:30 min 葡萄糖升高与糖尿病风险增加和全因死亡率增加相关,而空腹血糖和 2 小时血糖则无关。因此若仅关注 OGTT 空腹血糖和 2 小时血糖水平,可能无法发现此高危人群。 为了探究 OGTT 血糖变化在中国人群中的意义,姬秋和教授及团队展开流调研究,纳入来自全国 14 个省市的 20 岁以上人群,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OGTT 后血糖变化幅度越大,FRS ≥ 10% 人群比例以及代谢综合征(MS)患病率越高,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血糖变化幅度大是患 MS 的危险因素。OGTT 2 h 血糖与空腹血糖相比增幅越大,FRS ≥ 10% 人群比例以及 MS 患病率越高。根据糖负荷后血糖变化分组,各指标差异更大,而且能识别出心血管疾病风险为中高危的人群,优势比(OR)更高,说明更适合用来检出代谢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此外该研究发现,以糖负荷后血糖变化幅度 1.09 作为切点,鉴别代谢性疾病的高风险人群,由于依据 OGTT 2 h 血糖是否将至空腹水平分组。 为了进一步探究 OGTT 血糖幅度与糖尿病风险的关系,姬秋和教授及团队在陕西省糖尿病正常的人群中进行随访,结果发现血糖变化幅度最高分位组的受试者糖尿病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组,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血糖变化幅度大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此外研究发现,血糖变化幅度大于 1.09 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本文编辑:小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