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面对“超级真菌”,宣武医院、南方医院检验科是这样鉴定的! ...

归去来兮 2024-8-29 05:12 PM 97人围观 医学


2009年日本科学家首次从一名70岁女性患者的外耳道中分离到一株子囊菌,他们通过形态学、代谢特征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后发现,这是一种新兴病原真菌,科学家们将其命名为耳念珠菌[1]


至今为止,该菌已经在除南极洲以外其他六大洲的50多个国家被报道[2]。耳念珠菌感染可以发生在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其中在老年人中最为常见,新生儿和儿童也偶有感染[3~5]。耳念珠菌常见的宿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患有严重免疫缺陷疾病或自身免疫能力较弱的人群,二是开放性手术患者或侵入性导管使用患者,三是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的人群[6]


研究表明,耳念珠菌可以引起多种侵袭性感染,包括血液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尤其容易感染患有严重糖尿病、肾脏病等疾病的患者[6]。尽管耳念珠菌首先在外耳道内发现,但是它可以在患者的皮肤表面长期定植,通常定植在腋窝、腹股沟和鼻孔处[7];其在医疗保健环境中也可以长时间存活,如在医疗设备、病床、地板等处都可以持久生存,对常见的医疗消毒剂具有很高的耐受力,所以容易造成传播,常常导致耳念珠菌在医院内爆发感染,但目前尚无医院环境中耳念珠菌的标准消毒措施[8]。耳念珠菌具有耐热性,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40℃和42℃下仍然可以生长[9];此外,对高盐浓度的耐受性也是耳念珠菌的一个重要特征。




国内的部分研究



我国报道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不到100例,主要在沈阳、厦门、北京、广东等地有零散病例报道。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发文称于2023年5月-8月其某监护室3周内连续发现3例耳念珠菌血流感染患者,该3例患者发生耳念珠菌血流感染,药师建议给予米卡芬净进行耳念珠菌的治疗,预后较好。分析原因可能与治疗期间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导致耳念珠菌从环境中筛选出来而引起感染有关;另一个原因,可能与中心静脉置管或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PICC)有关[10]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11]

分析了此院2023年9-12月分离鉴定相关耳念珠菌,同一患者不同时间同类标本,只分析初次分离菌株,共计10株。采用梅里埃质谱与安图Autof MS1000鉴定结果均为耳念珠菌,两者结果一致。对10株耳念珠菌进行一代测序鉴定后,将基因测序结果输入BLASTN数据库进行比对,结果均显示与耳念珠菌有98%~100%相似度,与质谱鉴定结果一致。


采用安图药敏仪与真菌药敏试剂对检出的耳念珠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安图药敏仪检测耳念珠菌对10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氟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氟胞嘧啶、阿尼芬净、制霉菌素、泊沙康唑、伊曲康唑。采用 E-test(Liofilchem MTSTM)对两性霉素 B耐药菌株进行手工药敏试验。操作方法和结果判读严格按照仪器和试剂说明书进行。目前尚未建立耳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折点,其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研究主要依据和参考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其他相近念珠菌属的推荐文件(如M27-Ed3和相关专家共识)。本研究药敏试验参考此标准,根据美国疾控中心暂定的 MIC 值判定(氟康唑≥32 mg/L,两性霉素 B≥2 mg/L,卡泊芬净≥2 mg/L,米卡芬净≥4 mg/L,阿尼芬净≥4 mg/L)。


安图全自动药敏卡结果显示,10株耳念珠菌对氟康唑均耐药,对棘白菌素类药物均敏感,病例3、病例4和病例8对两性霉素B耐药;使用E-test复核两性霉素B的MIC,结果显示与安图药敏结果一致,见表2。

  

   





    

耳念珠菌是一种以出芽方式繁殖的酵母菌,可能是最近进化而来的新物种,镜下形态无特征性。由于传统微生物学鉴定方法难度大,耳念珠菌常被错误鉴定为其他念珠菌,尤其是希木龙念珠菌,耳念珠菌的基因序列与希木龙念珠菌有80%的相似度。某患者前一次培养结果为近平滑念珠菌,也提示或许有更多菌株被错误地鉴定为其他念珠菌。就目前看,在市场上可应用于临床检测的方法中,质谱鉴定是速度快、准确率高,同时兼顾成本的一种选择。


耳念珠菌是一种多重耐药、传播性强的致命真菌,国外几乎所有耳念珠菌分离株均对氟康唑高度耐药,少数对棘白菌素耐药;国内分离的耳念珠菌多数为敏感株,少数耐药株。该研究所用药敏鉴定系统为安图全自动微生物质谱系统,药敏结果显示10株耳念珠菌对氟康唑均耐药,对棘白菌素类药物均敏感,有3株耳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耐药,进一步采用E-test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与MIC结果一致。


微生物科室应该着重与临床沟通有关耳念珠菌感染的临床诊治、耐药性监测、院感防控等内容,院感科应增强对科室进行环境监测,形成完善的耳念珠菌医院感染防控方案。




参考文献

1.Satoh K, Makimura K, Hasumi Y, et al. Candida auris sp. nov., a novel ascomycetous yeast isolated from the external ear canal of an inpatient ina Japanese hospital. MicroBiol Immunol, 2009,53: 41-44

2.范淑如,杜浛. 耳念珠菌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研究进展. 菌物学报, 2020, 39: 2044–2059

3.Chowdhary A, Sharma C, Duggal S, et al. New clonal strain of Candida auris, Delhi, India. Emerg Infect Dis, 2013, 19: 1670-1673

4.Calvo B, Melo A S A, Perozo-Mena A, et al. First report of Candida auris in America: Clin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aspects of 18 episodes of candidemia. J Infection, 2016, 73: 369–374

5.Hu S, Zhu F, Jiang W, et al.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andida auris infection worldwide from 2009 to 2020. FrontMicrobiol, 2021,12:658329

6.Chakrabarti A, Singh S. Multidrug-resistant Candida auris: an epidemiological review. 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 2020,18:551-562

7.Cortegiani A, Misseri G, Giarratano A, et al. The global challenge of Candida auri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Crit Care, 2019, 23: 150

8.麻翠翠,林佳艺,秦娅玲,等.耳念珠菌病原学及其消毒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4,34(2):315-320

9..Chatterjee S, Alampalli S V, Nageshan R K, et al. Draft genome of a commonly misdiagnosed multidrug resistant pathogen Candida auris. BMC Genomics, 2015, 16: 686

10. 苏甦,等.住院患者连续发生耳念珠菌血流感染的病例分析和药学监护三例[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4,22(6):76-77

11.林丽, 祖帅, 肇恒瑞,等.10 株耳念珠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4,47(6): 644-648


编辑:小冉  审校:yeah

来源: 检验医学网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