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临床科室“小检验科”是未来趋势?

归去来兮 2024-7-17 04:59 PM 473人围观 杂谈


近日,崔女士(化名)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她从3年前开始出现肌痛、肌无力症状,查肌酸激酶显著增高,肩背部、前胸出现皮疹,双手指间关节、双肘关节粗糙脱屑,2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憋气症状,胸部CT提示双肺间质性改变。

在风湿免疫科专科实验室,检测人员对崔女士的样本进行实验室检验,结果很快回报——抗核抗体阳性 1:320,肌炎谱17项:抗Ro-52强阳性、Mi-2阳性。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检验结果,风湿免疫科专家确诊崔女士患有皮肌炎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实验室是国内主要的风湿免疫疑难病诊治及研究中心之一,先后被批准为“北京市风湿病重点实验室”及“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验室建立了抗a-胞衬蛋白抗体、抗dsDNA抗体、ENA抗体谱等特异性的风湿免疫病检测项目100多种,每日检测样本量逾1000例。近年来,风湿免疫实验室快速发展,在国内外首先开展的检测种类及数量居该领域前沿。

风湿免疫科专科实验室的建立,帮助临床医师及时明确病因,专病施治,可帮助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专科实验室的建立给疾病确诊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撑,对于加速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如上所述,临床科室的“小检验科”已经如此先进,真正的检验人感受到压力了吗?

或许是在科室设置之初便有,又或许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所致,在各大医院,尤其是教学医院,临床专科实验室广为存在。而且纵观近些年,诸多专科实验室的工作重心似乎由科研改为了传统检验。于是乎,专科实验室与检验科的PK随处可见。

大家都知道,院内多家实验室并存势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且因方法学、检测设备、人员专业素养等差异,检验结果会出现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情况,这会造成临床诊疗的困难,也是产生医患纠纷的原因之一。

但是,为何多数医院的专科实验室非但没有禁止,反倒像雨后春笋一样,展现出“勃勃生机”呢?

有人说,当公立医院都开始为钱疲于奔命时,检验科这头“看上去很美味的大肥羊”就被盯上了。这个能在医院创造大部分收入的科室,开始被瓜分起来。这个科室做点简单的检测项目,薅点检验科的羊毛;那个科室自行开展抽血送检,也薅点检验科的羊毛……

但不得不承认,“单纯的追求经济利益”似乎不能全面地诠释这一怪象。

笔者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剖析,也有了一些所感所思,或许这些就是影响检验科学术地位的些许因由吧。


1. 实验诊断链条不完善,缺乏系统性

  

相关学科的发展使得临床对疾病的认识以及诊疗手段日趋增多。从实验室诊断角度来看,诊断所用指标的范畴囊括生化、免疫、分子等,检测对象包括形态学、蛋白类、糖类、糖蛋白类、脂类、无机离子、染色体乃至其他分子检测指标等。如血液病的诊断,常用到外周血象、骨髓象、组化染色、流式细胞术、核型分析以及基因突变位点检测等多项内容。

基于专业化程度不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设备水平不一、设备与试剂资质问题以及收费等原因,一般检验科难以针对各系统疾患均实现系统化、专业化检测,检测指标有限、实验诊断链条不完善。这常常是临床选择专科实验室检测,或专门建立专科实验室的原因之一。

  


2. 检验专业与临床专业设置不匹配、契合度不够
  
目前,检验科的专业划分多以检验专业课程名目进行,如生化专业、免疫专业、临床基础检验、临床微生物以及分子诊断等等。这样的划分,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很容易完成由学到做的角色转变。

但是,从临床诊疗实际或临床对检验的需求来看,这种划分方式容易造成检验专业与临床专业设置不匹配的问题,以至于检验发展与临床需求的契合度不够。久而久之,检验人员参与诊疗的可能性及临床对于检验的依赖性会减小,检验的诊断价值会受到显著影响。成立专业化的实验室,或许是临床解决此类问题的举措之一。
  

3. 检验价值的实现不理想,临床认可度不够
  
完成精准检验是赋予临床检验价值的过程,但实现检验价值需要检验与临床广泛沟通、交流。当前,医技沟通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但感觉也存在一些问题。

诸如,着力于单一项目宣传、单一技术手段介绍,忽视联合检验的实用性;不能因地制宜,根据疾患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宣传内容,临床沟通针对性不够;沟通方式及场所单一,甚至“签字画押”走过场,沟通流于形式;沟通结果整理、汇总、归纳不到位,临床建议落实度不够;医技沟通交流未实行PDCA,沟通成果未得到有效实现。诸如此类问题,难以使得临床知晓检验,乃至于对检验的价值认可程度不高。


4. 未搭建有效合作平台,协同发展缺如

  
目前,在诸多医疗机构中,临床与检验仅仅是开单与化验的业务关系。这种简单的关系,很容易导致临床对检验的忽视,疾病诊疗依赖性降低。

众所周知,通力合作方可实现共赢。而检验若想达到与临床充分沟通、荣辱与共、齐头并进、协同发展,搭建平台、进行多方面的合作是必要的。

实际上,纵观检验与临床,两者之间在科研、教学、疾病诊疗等多方面有着足够的合作空间。充分商榷,实时调整各专业病患的实验诊断方案,可实现常规检验的价值并协助临床精准诊疗;跟进前沿,着力医技互动,可扩展检验范畴并提升临床诊疗水准;临床锚定方向,检验提供标本及技术,实现优势互补,可促进学科科研水平显著发展。
  

5. “约定俗成”,临床诊疗过程参与度不够


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级医院内各种专业、多种形式的MDT团队比比皆是,但是深挖一下,我们很难在MDT团队中找到检验人员的身影。

既往这种现象可以理解为检验项目单一、高学历人才少的原因,但是检验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与层次,若还不能够参与到临床诊疗中来,则是人为因素作祟了。细想一下,若我们与临床之间的沟通仅仅是结果的质疑与诠释,不涉及任何实验诊断,那么,不仅检验价值的实现与标本量的提升会陷入困境,检验的学科发展也必然会遭遇瓶颈。


近年来,随着医院的飞速发展,检验界也出现了显著的变化,不仅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足够的改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也在不断地引入到科室中来。这些改善与培植,不仅有利于常规检验工作水平的提高,也使得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飞速发展成为可能,与临床之间的互动互进也有了人才保障。

在当下条件如此优势的情况下,检验科却还是面临着“临床实验室不断扩展”的实际问题。

当检验科的自身不足被暴露于临床面前,再加上近年来医院的大环境逐渐疲惫,在临床实力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打压”下,检验科开始被“瓜分”,尴尬的检验局面愈演愈烈。没有资格做检验也没有资格发报告的科室把检验人的工作给“抢”走了,检验科和检验人越来找不清自己的职责所在和自己在医院里的位置。

种种原因之下,专科实验室成为医院里的风口行业,越来越多的检验人面临着降薪、失业、被裁员的困境。

目前,业内已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已开始着力于筹备诊断事宜。有着临床疾病诊断能力的检验医师已成功培养上岗,检验人员专业化培训体系已建立并施行多年,业内诸多大咖纷纷采取多种形式推行实验诊断。检验的诊断价值及学术地位明显较以往提升颇多。    

如此操作下去,专科实验室与检验科“休战、停火”的友好局面,或许也能未来可期...

来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化验那些事儿

来源: 检验医学网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