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血流变检测的临床意义

归去来兮 2024-6-27 04:28 PM 32人围观 科普


血流变学是研究血液流动与变形性及其临床应用的,是生物流变学的一个分支。血液流变学应用血液黏度分析仪对抗凝全血或血浆标本进行检查,可以测定出不同切变率条件下的全血黏度,并据此计算出红细胞刚性指数和红细胞聚集指数等相关血液流变学参数。


通过检查全血、血浆及血液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流动性、变形性和聚集性的变化规律,判断血管内血液循环状况,为血流特性监测及治疗效果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一、全血黏度测定

全血黏度是血液最重要的流变学特性参数,由血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表面电荷、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含量以及白细胞和血小板流动性等多种因素决定,全血黏度高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越大,血液流动性越小。


临床意义

增高

1、心脑血管病:脑血栓、脑供血不足、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发病与血液黏度升高有关,增高的程度可反映心肌缺血的严重性。血液黏度测定对血栓性疾病的预防提供一项前瞻性指标。

2、高血压及肺心病:主要与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细胞比容增加、纤维蛋白原增加有关。

3、恶性肿瘤:血液黏度升高还使得肿瘤易于转移。

4、血液病:白血病细胞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红细胞增多,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导致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均增高。

5、异常血红蛋白病:黏度增高,红细胞变形能力明显降低。

降低

各种原因的贫血。


二、血浆黏度测定

血浆黏度是血液最基本的流变学特性参数,血浆黏度受血液蛋白质的大小、形状和浓度的影响,如血纤维蛋白原、巨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血浆是牛顿流体,其黏度与切变率变化无关。


临床意义

血浆黏度增高见于:

1、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血液病、恶性肿瘤等。


2、血浆黏度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机体内水的含量,当脱水出现血液浓缩时,血浆黏度可有大幅度升高,而血液稀释时血浆黏度下降。


3、异常免疫球蛋白血症、高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可导致血浆黏度显著升高。


血浆黏度降低无明显临床意义。


三、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细胞聚集性是指当血液的切变力降低到一-定程度,红细胞互相叠连形成缗钱状聚集的能力。主要检测方法有红细胞沉降率法和黏度测定法。


临床意义

红细胞聚集性增高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异常蛋白血症、胶原病、某些炎症、 恶性肿瘤、敞血管障碍性糖尿病,心肌梗死、手术、外伤、烧伤等。


四、红细胞变形性测定

红细胞变形性是指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形状发生改变的能力,与红细胞寿命相关,是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必要条件。主要检测方法有黏性检测法、微孔滤过法和激光衍射法。


临床意义

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见于:

1、冠心病与急性心肌梗死。


2、约1/3 ~ 1/2脑动脉硬化与脑梗死的患者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在急性脑梗死发作时,变形性降低更为显著。


3、高血压可见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导致血流减慢、微循环灌注减少,加重组织缺氧和酸中毒。


4、糖尿病、肾病、肝脏疾病均引起不同程度的红细胞变形性下降。


5、红细胞疾病如镰形细胞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不稳定血红蛋白病等膜或血红蛋白异常,可导致红细胞变形性减低。红细胞变形性增高可见于缺铁性贫血。


五、红细胞表面电荷测定(红细胞电泳法)

细胞电泳技术是通过测量细胞在电场中的泳动来反映细胞表面电荷的,进而研究细胞的表面结构和功能。将红细胞悬浮于生理盐水或自身血浆中,在电场的作用下,借助显微镜观察红细胞的电泳速度。由于红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因此,红细胞向正极移动,电泳速度与其表面负电荷的密度大小成正比。


临床意义

红细胞表面电荷减少或丧失,导致红细胞间的静电斥力减少,使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形成串联、堆集现象,血流减慢。见于冠心病、脑血栓、糖尿病、脉管炎等血栓病。

来源: 医学检验地带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