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梢血采集是临床儿科血液细胞分析检测和微量检测常用的样本采集方式。与静脉血采集相比,末梢血样本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相关的专家共识强调,在采集过程中应避免剧烈震摇而导致标本溶血[1]。同时,诸多实验室从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末梢血样本采集质量影响因素的评估、验证和改进也在不断进行,有所报道[2-5]。
仪器与试剂 实验样本
方法
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漩涡混匀对结果的影响
血小板直方图 显微镜下红细胞形态
漩涡混匀后,不同放置时间检测对结果的影响
分析涡旋混匀5秒后的相关结果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对15min,WBC、PLT、MPV、PCT即刻检测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MPV 30min检测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RBC、HGB、HCT、MCV、MCH、MCHC、RDW-CV、RDW-SD、PDW、PCT 30min检测无统计学意义(P>0.05),HGB、MCV、PLT、MPV、PDW60min检测有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如图。 注:与15min比较, **有显著差异、*有差异 三、讨论 本文数据表明,采血混匀后立即经帝迈DM79X血液分析仪(30转/秒)测定,血小板计数结果明显偏低。分析原因:可能与血小板可逆聚集体的形成有关。当血管壁受损后,会暴露出管壁的内皮表面,内皮细胞表面表达的活性物质和分泌释放入血的活性成分迅即激活血小板,使活化的血小板表面糖蛋白成分、含量和构象都发生了变化,由静息状态的圆盘状转变成骨架蛋白滑动后出现的多角形或多伪足形活化状态[7],诱导血小板聚集。 这种由组织释放的二磷酸腺苷(ADP)引起的第一时相为可逆性聚集;再者,新鲜末梢血离体后加入到EDTA-K2抗凝管中时,一定浓度的EDTA-K2络合了血液中的钙,在接触血液后瞬间完全溶解,导致抗凝管内壁周围全血的外环境及温度发生改变,血小板一旦与经过特殊处理的抗凝管内壁等非血管内膜表面接触,即迅速扩展,颗粒向中央集中,血小板外膜形成的微小管游离端向外伸展,或因机动蛋白纤维丝向中心方向延长时遇到阻力而产生膜外方向的反作用推力,从而在血小板周围形成多个丝状伪足,使血小板形态发生变化,由正常两面微凸的圆盘状变为扁平伸展形,并出现明显的胞浆突起,使细胞变成有不规则“伪足”状外突的树突型血小板,数个伪足相互缠绕形成血小板聚集体。 分析仪检测血小板时,以电阻脉冲形式计入,采血后立即检测,由于血小板发生聚集,其可逆聚集体不被溶血剂溶解,聚集体所产生的脉冲大于仪器预设的血小板脉冲值,血小板不被计入其结果内或误把一堆血小板计数成一个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暂时假性减少[8]。 在所有参数中,MPV变化最大,所有结果与即刻测定结果差异有显著性,而且时间越长变化越大,这与血小板结构和生理机能有关。血液离开体内正常环境后,由于渗透压的影响以及塑料抗凝管壁诱使血小板结构变化等原因,随着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肿胀或产生构型改变,使MPV增大[9]。 血液离体后,温度因素、环境因素的变化也会对血小板形态的改变造成不同影响,血小板周围易产生丝状伪足,血小板伪足缠绕则形成血小板可逆聚集体,其体积大小与淋巴细胞大小基本相同,故WBC升高、PLT下降。当血小板聚集散开后,LYM、WBC会下降,PLT会升高[2]。 在本次研究中,本实验室启用末梢血样本全自动化上样模式的细胞分析检测设备,由于采集容器的改变,混匀方式也进行了改进,在漩涡混匀5、10、20、30秒后观察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直方图呈正常,是一条典型光滑的、倾向右侧的偏态曲线,无溶血表现。在同一漩涡混匀时长下进行常规样本的检测,观察各指标的变化与其他相关文献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末梢血在不同的漩涡混匀时长下对结果是没有影响的;漩涡混匀后不同放置时间与血常规的检验结果有相关性,合理地安排时间能够消除分析误差;最佳血常规放置时间为15-30min,这一结果对于误差的准确性具有关键意义。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儿科疾病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中国末梢采血操作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 2018, [2] 容莉莉,王淑慧,姚淑雯,等.儿童末梢血不同放置时间对血常规各参数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 10) : 1316 - 1318. [3] 黄汝英,罗玉娟.稀释末梢血标本放置时间对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影响[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20):3061-3062. [4] 张志成.两种采血方法在放置时间上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4,12(14):20-21. [5] 李恒.末梢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海军机关门诊部检验科,北京 100841) [6] 李胜发, 程大林. 血小板可逆聚集在全血细胞分析中的影响[J]. 临床检验杂志, 2003, 21(1): 37. [7] 许文荣, 王建中. 临床血液血与检验[M]. 4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 版社, 2007: 339. [8] 梁委军,董家书. 《海南医学》2011年第22卷第20期.EDTA-K2抗凝末梢血不同检测时间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1003—6350(2011)20—110—03 [9] 佘仕金,郭 勇. 《淮海医药》 2005年1月 第23卷 第1期 J Huaihai M ed,Jan.2005,Vol.23,No.1. 末梢血样品放置时间对血细胞测定的影响 [10] 郭晓华,血小板异常直方图在增生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意义.中国热带医学2005年第5卷第6期 [11] 卫克生,溶血标本对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影响研究,基层医学论坛 2016 年 4 月第 20 卷第 12 期 [12] 李 涛.溶血标本对血常规检验各项指标的影响及分析[B].August 2015, Vol.13, No.22,Guide of China Medic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