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丁香网友发帖称:「自己毕业后进了某四线城市的三甲医院,本想就此「躺平」,但是结果却发现临床压力很大,夜班一个接着一个,收不完的病人。相反,自己的同学在省会三甲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有很多研究生、规培生帮忙干活,其工作反而比自己更轻松。」 在最后,该网友还奉劝医学生在找工作时多维度综合权衡,不能因为一时的目光狭隘而错过了好的就业机会。 近两年来,「躺平」一词不仅仅在各个行业盛行,而且有很多人逐渐开始身体力行践行「躺平」的理念。对于医务人员而言,亦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临床工作者选择「躺平」——能不科研的就不科研、能不做的就不做、晋升不了的就不晋升、文章可写可不写的就不写、能推的尽量推。 医疗界「躺平」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现代社会中的压力和焦虑感不断增加,导致一些年轻医务人员想要减轻这种压力和焦虑感。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各个行业,尤其是医疗行业的「内卷」化开始让诸多医务人员不得不审视其中的取舍与利弊。 一、大医院躺平还是普通医院躺平? 对于大多数医务人员而言,大医院往往意味着更好的平台,更大的竞争以及更高的收入。 由于每年相应的职称名额固定,因此大医院每年的职称晋升对于医务人员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大医院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主治医师年龄很大,甚至超过了 40+。 对于这部分人而言,无论是选择「躺平」还是不「躺平」,随着年龄的增加,心有余而力不足逐渐成为一种现象。 也是因为此,常有大医院的医务人员以过来人的身份劝诫后来者,大医院看似很好,但其实也有着相对于普通医院而言更多的缺点和弊端。是选择在大医院被动躺平,还是在普通医院主动躺平,有时看似是选择工作,其实更多的是选择下的人生。 二、被动躺平的背后是内卷化和无奈 正如上文所说,在大医院里有很多 40+ 的主治医师,这些人常戏谑自己为医院里的「老主治」。 对于他们这群人,在年龄上可能已经达到了副高乃至正高的阶段,也顺利通过了相应的考试,但是由于没有达到医院的晋升要求,而迟迟难以被评上副高或者正高(副主任/主任)。 笔者在实习时曾碰到一名 42 岁的医师(实习医院是省内最好的三甲医院)。一次问他为何在这个年龄还未独立带组,且仍然需要值夜班。他告诉我科室规定正高才可以带组,副高及以上才不用值夜班。而自己由于只是一名主治医师,所以仍然需要在临床亲力亲为。 后来经过问科室其他人方得知,该医生被评为主治已经十一年了。六年前通过了高级职称考试,但是在评审的时候由于 SCI 篇数和分数未达到医院的要求而未评上。 第二年篇数和分数攒够了,结果医院出台了新的规定,要求需要独立承担相应的科研课题才可以晋升。 好不容易科研课题申报上了也顺利结题了,已经到了第八年。自己再把材料递上去,医院又出台了新的规定,要求需要是博士学历或者研究生导师,再或者拿到国自然。 他看到此,感觉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赶不上医院的要求。而在他后面来的青年医生,由于学历高、科研能力强,很快就被评上了副高。他看到此,也不再想继续往上升了,觉得当个主治也挺好。 后来索性就真正「躺平」了——只干工作上的事情,其他事情都不再过问了。 三、主动躺平的背后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公 然而还有一部分医务人员的躺平不是被动的躺平,相反,却是主动的躺平。他们躺平的原因更多的是对其医疗背后资源分配不公的无声抗争和无奈反抗。 笔者在读研时曾遇到一名博士生,出身名校,科研能力很强,几乎每年都能发表 1-2 篇 SCI 的文章。有次我和他请教怎么写文章,他和我说了两个多小时。事后我请他吃饭,在饭桌上,我问他: 「师兄这么优秀,每年应该能挣很多钱吧。」 结果他却告诉我,自己每年的收入只有 20 万左右,这其中还要算上写文章奖励的钱。 一名医学博士,主治医师,还在当地数一数二的三甲医院,怎么也不应该只有这点收入。 我将信将疑,带着不确信的语气又问了他一下。他却对我说:「挺没意思的,后面我也就不写文章了,决定躺平,好好照顾家里。每天累死累活的写文章,搞科研,搞临床,一个月只有这么点钱。」 再后来,笔者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再和师兄相聚,他确实真正践行了躺平的理念。 无论科主任怎么催他写文章(三甲医院一般会考核科室每年发表的文章数),他就抱着干得多得的不多的理念拼命往后拖。神奇的是,他的收入却并没有减少。而这更加坚定了他躺平的理念。 四、躺平不是主观意识,是客观条件 什么样的人适合躺平?什么样的医院、科室、平台、学历适合躺平?这些其实都是一个未知数。 对于个人而言,躺平没有标准可言。家庭富裕的医务人员,不需要从临床挣很多钱,有个体面的工作,有个班上就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这样的医务人员,可能你不让他躺平,他都会躺平。 因为对于他而言,工作只是工作,工作之外还有生活,花花草草,运动健康等。而至于能不能升的上去,那可能不是他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是他父母需要考虑的。 同样的,对于普通家庭,甚至是农村家庭出来的医学生,你让他躺平,可能他的经济条件就不允许。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升到某个职称上,因为只有这样,他的收入才会增加,他才可以反哺父母和家庭。 你让他躺平,他既不敢,也不甘。他必须要不断地努力,不停地卷,把科室里的,甚至是医院里的人都卷下去,他可能才会真正的学会躺平。 那么上述两种选择有对错么?其实很多选择都没有对错,只是利弊罢了。每个医务人员都是特殊的,他们既是万千医务人员中的一个,但又是独一无二的一个。 他们有自己的家庭条件,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事业规划和未来打算。你让一个身家千万的青年医生去卷科研、卷临床,对他而言这是一种折磨。同样的,你让一个博士生敢于平庸,不求上进,对于他而言,可能也是一种折磨。 因此,不管是在大学附属医院,还是在三四线医院,都不能抛开事实去谈可能性。 有可能留在大学附属医院的人很优秀,人家可以享受躺平的机会与乐趣。但是三四线医院的人却不一定能进大学附属医院,那么他只能让自己学着躺平或者奋起直追。 有时候,无论是躺平还是不躺平,其背后都是选择。而对于选择,我们只要能承担起选择的后果,那无所谓躺平不躺平。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有无数个选择,选择医院,选择科室,选择城市,选择专业,甚至是选择给病人用药,选择手术方式等,无论哪一种选择,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们能做到最优解便是最好。做不到最优解,无悔便好。 本文作者:陈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