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这四个字最近几年一直被提及,但好像只是一个概念,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最近,关于延迟退休政策的讨论,又忽然再次升温,成了热点话题。
近日,网上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原本备受争议的“延迟退休”政策,大概率可能要“熄火”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总工龄为标准的新政策。所谓以总工龄为标准的退休,就是不以固定的年龄作为退休的标准,而是以个人的总工龄为依据。换句话说,只要达到了规定的总工龄,不管你多大岁数,都可以退休,享受养老金待遇。这种因人制宜的退休制度,看起来似乎更加灵活和人性化,既有利于缓解社会就业矛盾,也可为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央视新闻指出,近期在各社交平台有文章称多地人社厅决定,从2024年1月1日起推行按工龄退休的政策,一时之间,引发热议。对此,山东、河北、四川、河南等相关省份人社厅相继发布声明辟谣,表示文章和相关截图内容为虚假信息,当地严格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退休政策,不存在网传的将按工龄退休的情况。也就是说,男性一律60岁退休,女性则55岁退休,工人身份的女性可以50岁退休。相关部门权威人士表示,这个标准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作为退休的基本规则。也就是说,并非是工作满多少年之后就可以自动退休,仍将按照法定退休年龄来确定。目前的这个退体年龄框架始于1951年,至今已73年了。之所以切定这样一个退休年龄线,是因为当时我国的人均寿命不足50岁。而如今,我国人均寿命已经超过70多岁了,人均寿命大幅度延长。这样的变化,为应对当今的老龄化带来了剧烈的挑战。因此,十多年前,关于退休改革,特别是延迟退休的说法,开始浮出水面。随后,关于退休改革的政策,几乎每年都会成为热搜话题,并且每每总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如同惊蛰春雷,又势有破冰之举。其中,反响最为厉害的就是2020年1月,山东省出台的《进一步规范企事业单位高级专家延长退休年龄有关问题的通知》,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落地实行延迟退休政策。
山东这一文件对推迟退休人员的身份限定极其严苛,那就是,必须是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但山东省的这一限定,在两年之后的江苏,得以了全面放开。2022年1月30日,江苏明确:经本人申请、单位同意,报人社备案,职工可以推迟退休。推迟退休的时间最短不少于一年。这一办法自2022年3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一时之间,2022年被称为延退破冰之年,并被人们津津乐道。可谁也没想到,随后不久,延迟退休在网络的热度,就不知不觉间被所谓的“按工龄退休”这一谣言所替代。个中原因不难看出,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延迟退休,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似乎更愿意按工龄提前退休。这其中就有不少医务人员,尤其是一线医务人员。
为什么?原因有三个:
一是,有些医务人员才40岁出头,长期的夜班就已经导致他们身体各个脏器甚至不如70岁的老人了。心悸、失眠、乳腺增生、子宫肌瘤、胃肠功能紊乱……延迟退休无异于是对他们身心的二次摧残。
有一位女医生就曾吐槽,超负荷工作、熬夜值班,三十多岁就因长期睡眠不足、精神压力大而腰椎间盘脱出、颈椎病、严重飞蚊症、慢性胃溃疡、胃食管反流 、腱鞘炎、胸部及肝脏多发性结节与囊肿。每天盯着电脑屏幕看病历,手术无影灯白的晃眼睛,每天手术到下午的时候,眼睛盯着无影灯照的区域就疼得难受,不停流泪。
更气人的是,医疗系统差额拨款,绩效等收入,其实就是二次分配,加上DRG超规的钱,都是从科里绩效扣,干的越多扣得越多。工资收入全部加起来是和当地教师水平持平,但工作量却和他们天差地别。值班一宿一宿玩命的熬,再延迟退休,那就是要人的命,交的养老金可能生前都享受不到。
二是,医务人员高付出但并不是高收入。
很多医生就等着早点退休再返聘,赚点退休工资之外的外快,提高一点业余收入。有许多医务人员退休后被自己医院返聘,或者到了其他一些民营或社区医院发挥余热,一年除退休工资之外,能挣个几万、十几万的。
这种情况下,有多少医务人员愿意延迟退休?
三是,一些编外医务人员,虽说同工同酬,但总体考量,薪酬待遇还是比在编人员要少很多。这些人,自然也不愿延迟退休。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您支持延迟退休年龄吗?》的调查,共有1380人参与,包括1099名医生和281名医学生。结果显示,只有10%的参与者表示支持延迟退休。单纯从小地方的医务人员角度来看,只要身体允许,能继续服务患者、继续为家庭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条件,从身心愉快的角度出发、不陷入退休就老去的夕阳红思维,个人觉得,延迟退休不一定是坏事,偏向好事。
虽然老医务人员经验丰富,但是医学知识更新快,年龄大可能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就慢一些。延迟退休年龄也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再推迟退休年龄,也就意味着有很多人会在科室的行政和技术上把持得更久,年轻人的成长空间就更少了。
我认为医务人员最好不要延迟退休。现在很多医务人员退休后都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了返聘继续工作。有的医院医务人员非常累,有的医院医务人员非常清闲。我是小医院医务人员,在职很清闲。退休后身体也不错。现在快70了还在工作。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希望60岁以后病人能扶着我返回病房。
在今年,延迟退休似乎已经形成了相对确定的基本轮廓——近日发布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在测算养老金替代率问题时指出:“延迟退休政策出台在即,65岁可能是调整后的最终结果。”有专家学者称,延迟退休大概率会采用“渐进式”的方式。所谓渐进式,就是给一个时段,比如2025年-2055年这个时段,每年延长2到4个月左右,在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渡,最终达到法定的65周岁退休年龄。简单来说,就是按计划逐步推后退休年龄。早在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明确提出,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因为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了要推动延迟退休,也就是说实施时间最晚也就是2025年。就目前的政策来看,受延迟退休影响的人无非是以下这3种:年龄60岁左右的男性干部;年龄50岁左右的女性工人;年龄55岁左右的女性干部和男性工人(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也就是说,受影响的主要是60后或者70后,而这里所谓的“受影响”,其实指的是他们可能不会按照现有的退休年龄退休。并且,根据目前两省试点情况以及国家政策来看,即使是2025年实现了延迟退休,那也不会是“一刀切”。而是可能延迟几个月或者一年,又或者说,由员工们自愿进行选择是否延迟退休。相比于60后和70后,其实比较不用担心的就是80后和90后了,因为到那个时候,延迟退休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但是,根据目前政策来看,虽然说延迟退休是必然的事情,但延迟到什么时候以及如何延迟,并没有官方说法!如果说延迟退休政策执行,那么相对应的,退休金肯定会比目前的高出不少。然而我们知道,退休金池里的资金就那么多,多缴才能多得,而最优解就是相应的提高最低缴费年限。比方说,我们25岁工作60岁退休,根据我国目前的政策,在工作的这35年里,只要有15年缴纳社保就能领取养老金了,剩下20年你完全可以不缴纳。但是,我们也说过了,多缴就多得,交30年社保跟交15年社保的待遇肯定是不一样的,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我们假设上年社会月平均工资5000元,个人缴费指数为最低的0.6。个人账户养老金计算比较复杂,这里我们不做计算了,但是既然涉及到本息的问题,肯定是时间越长,本息越多啦!
其实,延迟退休只对医生、公务员、教师等体制内公职人员有巨大影响,对企业员工、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的影响倒不是十分显著,毕竟,非体制内人员或许等不到65岁就已面临35岁大坎,被迫提前退休。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每周工作超55小时,活不到退休的风险会增加52%。近期,很多医生在互联网平台转发了一张图片,图中列出了“寿命的精算学与退休年龄的关系”的表格。数据明确表示:退休年龄和寿命负相关,退休越晚活得越短,倘若50岁退休,你能活到86岁,但如果延迟到65岁才退休,那就只能活到66.8岁,甚至活不到70岁。
这张图表似乎来自于印刷出版物,上面又有某位博士的背书,很容易让人相信并转发。更是有不少医务人员在图片下评论:天,医生65岁退休后往往还会被医院返聘,那岂不是一直要工作到死?事实上,每次有延迟退休的动向时,这张表格都会在网上被广泛传播,并造成一阵不小的热度,这次同样也是。社会一直以来对医务人员的认知都是「越老越吃香」。在经过大量临床训练后,老医务人员往往成了经验与医术的代名词。而延长退休,在经济因素之外,也能使长培养周期的医务人员群体在事业上发挥更多的价值。这无疑是延迟退休中能看到的益处。
但其实,正如医务人员的评论所说,如果真的等到65岁才能退休,那么高龄的医务人员能否保障他们的诊治质量?2017年5月,发表在BMJ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同样程度的内科老年重症患者,相比40岁以下的医生,60岁以上医生的患者入院30天内死亡率高出12%。从医疗费用角度,医生年龄每增长10岁,患者的平均花销平均增加2.4%。同时,年老的医务人员或许也并不等同于「医术高超」。JAMA的一项综述分析结果显示,75岁以上医务人员在进行认识能力测试,平均比40岁医务人员的评分低20%以上。而涉及到临床操作及外科手术领域,年龄导致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衡量是否能胜任工作的并不是「年龄」,而是「能力」。很多医务人员都表示:假如我六十多岁还在临床一线,真的干得动吗?
由此可见,无论是早先的延迟退休一说,还是如今的按工龄退休谣言,都不能惠及所有人,也自然难以让所有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