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01 :RF简介? ★RF简介:类风湿因子是一组针对IgG分子抗原决定簇上Fc段的异嗜性抗体。它们在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时发挥重要作用,但也可见于其它炎性风湿性疾病以及许多非风湿性疾病。临床上,还可见于超过60岁的正常人群。 ★RF分型:类风湿因子是一组能够识别变性免疫球蛋白IgG FC段的自身抗体,主要包括IgM-RF、IgG-RF、IgA-RF三种亚型。IgM 型 RF:在 RA 患者血清中 IgM型 RF效价> 80 IU/ml 并伴有严重关节功能障碍时,通常提示患者预后不良。IgG 型 RF:在 RA 患者血清或滑膜液中IgG 型 RF的出现与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的症状密切相关。IgA 型 RF:是 RA临床活动的一项指标,IgA型RF阳性与患者关节炎症状的严重程度以及骨质破坏有显著的相关性。常规实验室检分析手段仅限于检测IgM型类风湿因子。 ★RF机制:RF的产生原因和机制目前还不清楚,目前认为,它的形成可能是由于病毒、支原体等持续感染刺激机体产生了抗体(即免疫球蛋白IgG),当抗原与抗体形成复合物,使自身的IgG变性,变性的IgG又成为新的抗原,促使机体再产生抗IgG的抗体(即抗抗体),这种抗变性IgG的抗体(主要为IgM,部分为IgG)就是RF。 ★RF局限:RF在RA中的阳性率高达75%,但其特异性差,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多种感染性疾病甚至正常人血清中也都检测到(健康人群阳性率3%~5%老年人10%~30%) 。检测RF 阴性不能排除RA,阳性则要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也就是常说的,RF阳性未必是RA,RA未必RF阳性。 PART02:RF的临床应用——RA的诊断标准 类风湿关节炎诊疗规范,中华内科杂志, 2022,61(1) : 51-59关于实验室检查部分的内容如下: ★血常规:活动期RA患者常见慢性病贫血、血小板计数增多,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等急性期反应物升高。 ★自身抗体:临床上普遍使用且对RA诊断价值最高的自身抗体是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Meta分析显示,对RA诊断,RF的敏感度为69%,特异度为85%;抗CCP抗体的敏感度为50%~80%,但特异度>90%。高滴度抗CCP抗体或RF阳性的RA患者更易发生骨破坏,合并心血管疾病、肺间质病变等关节外表现,是RA预后不良因素。另外,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抗氨甲酰化蛋白(CarP)抗体和抗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抗体对诊断RA亦有一定价值。 ★影像学检查 ▼ X线:是检测RA患者关节骨破坏最经典的影像学方法,但发现早期骨破坏的敏感性差,亦不能显示滑膜炎、骨髓水肿等炎性病变,因此对RA的早期诊断和短期疗效判定有非常大的局限性,目前主要用于随访中,以判定患者骨结构改变的进展情况。X线上RA的改变可分为4期:Ⅰ期见骨质疏松,无骨破坏;Ⅱ期见骨质疏松,可有轻度软骨下骨质破坏,无关节畸形;Ⅲ期见骨质疏松、骨质破坏和关节畸形,无纤维性或骨性强直;Ⅳ期出现纤维或骨性强直。 ▼ 超声:可以发现RA关节滑膜增生/滑膜炎症、关节腔积液、肌腱炎/腱鞘炎、滑囊炎、骨侵蚀等多种RA常见的病变。超声对滑膜炎症有较高的检出率,可以非常早期发现骨侵蚀,因此借助超声可明显提高RA的诊断率,2010年ACR/EULAR制定的RA分类标准已将超声检查明确有滑膜炎的关节计数纳入至标准中。另外,超声有助于判定RA活动性,对达到临床缓解的RA,超声能预示未来关节侵蚀和疾病复发的亚临床滑膜炎,有助于指导药物的成功减停。超声实时、动态的影像能指导关节、腱鞘、滑囊穿刺进针的方向和深度,监测穿刺的全过程,提高关节腔内或肌腱旁穿刺抽液或药物注射的准确性。超声具有便捷、价格低、无辐射等优势,已成为RA诊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影像学工具。 ▼磁共振成像(MRI):MRI在识别滑膜炎、骨侵蚀等典型病变的基础上,还可以发现代表早期炎症的骨髓水肿,因此可以为RA的早期诊断、判定疾病活动性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依据。MRI在辅助诊断和监测疗效方面的价值与超声相当,但受到费用高、耗时长、设备等限制,在RA患者随访中较少应用,在全国,尤其是基层医院的应用也受到很大制约。 PART03:RF的临床应用——临床意义 ★RF在未经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阳性率为80%,且滴度在1:160以上。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度的变化有助于病变活动及药物疗效的评价。其他类风湿疾病如SLE的RF阳性率20-25%;硬皮病和皮肌炎RF阳性率10-24%。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和约50%的健康人存在能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与抗原相关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合成大量的RF。 ★IgG类RF的含量与类风湿关节炎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 ★IgA类RF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Felty综合症和SLE,是类风湿关节炎临床活动一个重要指标。 ★IgE类RF除见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也见于Felty综合症和青年型类风湿关节炎。 ★非类风湿疾病患者随着年龄增加类风湿因素随着增加。 ★此外,约5%的健康老年人,细菌性心内膜炎、乙肝、丙肝、结核、麻风等感染性疾病患者,均可监测到不同滴度的RF。 PART04:RF临床中的应用——与类风湿性疾病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是环状聚丝蛋白的多肽片段,主要以IgG为主,是由B淋巴细胞产生的。而这些细胞存在于RA患者的外周血、关节液及骨髓中。临床试验发现抗CCP 抗体可出现在RA病程早期,因此抗CCP 抗体是RA 的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抗CCP 抗体的特异性高,敏感性相对较低,对非特异性多关节炎患者的鉴别更有意义,且能区分损伤性和非损伤性关节疾病。此外,抗CCP 抗体可预测骨侵蚀的发生,也有研究显示抗CCP 抗体阳性的患者疾病活动性高、关节侵蚀及功能破坏比抗CCP 抗体阴性的患者严重。可见抗CCP 抗体与侵蚀性骨破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其是RA 骨侵蚀显著危险因子。 ★抗角蛋白抗体(AKA):是RA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指标;同时也是早期的一项诊断指标。可出现在1/3左右的RF阴性RA患者血清中。AKA水平的高低与疾病活动性及预后相关。 ★抗核周因子抗体(APF):是一种抗人类黏膜细胞内角质蛋白颗粒抗体,经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到抗体出现在细胞核周围,故称APF抗体。该抗体在RA患者中阳性检出率约为50%。其抗体滴度在早期即可升高,因此该指标也有助于RA的早期诊断;其滴度与疾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当RA患者体内RF和抗CCP抗体阴性时,APF也可被检测到,有助于对临床上血清学阴性的RA诊断。 ★抗突变型波形蛋白抗体(MCV):波形蛋白(Vimentin)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骨架蛋白,它与微管、微丝等在细胞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细胞支撑网络体系。波形蛋白在凋亡细胞内经由肽酰精氨酸亚氨酶(PAD)的瓜氨酸化,精氨酸被修饰为瓜氨酸,这就改变了原波形蛋白结构变成突变型波形蛋白。MCV被认为是诊断早期关节炎最有价值的指标,与anti-CCP有着类似的诊断价值,却有更高的敏感性。而且anti-MCV与RA严重程度和疾病活动评分(DAS评分)相关 。 ★抗RA33抗体:该抗体是针对hnRNP A2蛋白(异质性核糖核蛋白A2抗体)自身抗体。特异性可达到92%。对RA诊断的阳性率为20%~40%,诊断敏感性在43%左右。RA患者在病程开始时产生的自身抗体限制性较强,只针对hnRNP,故可在早期RA患者血清中即出现抗RA33抗体,适用于早期RA的筛查,是诊断RA的有效血清学指标;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该抗体在其他类关节炎中少见,可用于RA的鉴别诊断。 ★近年来还发现抗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抗体、抗RA36抗体、抗p68抗体、抗瓜氨酸化α烯醇化酶多肽1抗体等;综上资料可知道,类风湿性疾病的诊断以临床资料为主,实验室项目为辅(早期诊断提示意义更大,可在临床正常出现之前提示临床的可能性),需要综合分析(RF阳性+关节痛 +抗CCP抗体阳性 ≈类风湿关节炎;RF阳性+关节痛+银屑病病史/家族史 ≈银屑病关节炎;RF阳性+关节痛+口干眼干/抗SSA、SSB抗体阳性 ≈干燥综合征等等)。 PART05:RF临床应用-影响因素(资料来源罗氏诊断) ★黄疸:对于结合胆红素, I指数至 40时无明显干扰,对于未结合胆红素, I指数至 60时无明显干扰(结合胆红素大约浓度:624μmol/L(40 mg/dL) 未结合胆红素大约浓度:1026μmol/L(60 mg/dL)). ★血红蛋白:H 指数未超过 300(血红蛋白浓度约为 186μmol/L(300 mg/dL))未出现明显干扰。 ★脂血(脂肪乳剂):L指数未超过 2000时未出现明显干扰。L指数(与浊度相应)与甘油三酯浓度的相关性差。 ★高剂量钩镰效应:无效应≤650 IU/mL(对于cobas c 501),无效应≤1800 IU/mL(对于 cobasc 311)。使用不稳定动力检查,类风湿因子活性在 6000 IU/mL以内未发现无标记错误结果。 ★在少数情况下,丙种球蛋白病 — 特别是 IgM(Waldenström氏巨蛋白血症)类 — 可能影响结果的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