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小林在广东省某医院的儿科工作。一天,科里来了一个5个月的宝宝住院输液。宝宝有23斤重,全身肉呼呼的,四肢犹如莲藕分节,长着一双胖嘟嘟的包子手。结果,手背足背轮流扎上止血带,还是找不到血管,最后在头部找到一根极细的血管,进针没有回血,退针就肿了起来。 没想到因为这样的一件事情却引发了一场医患纠纷。患儿家长要赔偿要说法,一针索赔1000元。针对这件事,这家医院给出了相应的处理意见: 一、鉴于家人不配合,为不影响病情,建议其转院治疗,截止此时所产生费用,由我院承担。 二、如患方不同意转院,就签署知情同意书,无条件配合治疗,否则将拒绝给其治疗。 三、由护理部进行一次特殊护患沟通,写明具体情况和医院处理意见,如患方选择继续在我院治疗,由护理部安排全院静脉输液组技能高手给予专门治疗,如患方无理取闹,就报警处理或由保安强行驱除离院。 家人看医院态度强硬,最后不投诉了,就商量一个最低要求,让小林和她的同事给他们家人道歉。 结果医务科科长回答:不可能。 家属说:这一小小要求也不行么? 医务科科长说:不行,我不知道我们护士错在哪里,为什么要道歉?
结果,这件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整个住院期间,患儿家属态度都很客气。 儿科护士因为扎针没能“一针见血”而被患儿家长责骂或殴打的事,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护士因穿刺失败招致辱骂、殴打的事件屡见不鲜,被投诉要求赔偿者更是大有人在,其中儿科和急诊输液室是公认的重灾区。 家属认为患儿的血不能白流,但是,没有护士不想一针见血,在患者和家属的索赔呼喊声中,护士常常感到委屈。 输液扎针不能“一针见血”,真的仅仅是护士技术不行吗?当发生此类事件引发纠纷时,医院就真的该道歉吗?一次穿刺失败,护士究竟错在哪里?穿刺失败除了技术问题,还有一大堆客观存在的问题,比如肥胖、天气寒冷、脱水、血管细等等。 一针见血不应是评价护士合格与否的标准! 我国每年都发生大量的医疗纠纷案件。除了由于医疗过错引起的医疗纠纷外,有时,医方在医疗活动中并没有任何疏忽和失误,仅仅是由于患者单方面的不满意,也会引起纠纷。对待此类纠纷,医院正确的处理方式应该为何呢? …… 讨论一、如何在工作中避免因为穿刺失败引起纠纷? 1、 很多因素都会导致穿刺失败,遇到特别难找的血管,一定要先把客观因素讲清楚,如肥胖、天气寒冷、血管细等,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即使失败了,他们也比较容易接受。 2、 一次穿刺失败,切记不要“好强”地去再次扎针,如果再次扎不上,会增加病人不满的情绪,引发纠纷。 3、 考验团队的力量,穿刺不上同事补上,遇到不讲理的病人换人穿刺更加要快,否则病人会越等越急躁。 讨论二、究竟该不该道歉? 关于穿刺失败的护理纠纷,普遍的处理就是让护士低头认个错,甚至还有医院简单以赔偿了事。这显然不可取。 静脉穿刺失败,护士到底没有错、该不该道歉,要视情况而言。该担的责任要担,不该担的就一定不能担! 并不是每一位病人和家属都需要说道歉。没有理由的道歉,只会助长歪风邪气,那样的话,医疗环境只会越来越恶劣。 在上述事件中,宝宝五次穿刺才成功,家长难免心疼,情绪可以理解。但不分青红皂白,单纯指责护士,显然失之鲁莽。
也有网友说:扎这么多针才成功,还是要敢于承认技术问题,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任何一个医术高超,技术熟练的医护人员都是从无知,到了解,到熟练,再到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患者很有可能要付出代价,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减少对患者的伤害,也应该建立容错机制,在制度和法律上给予医护人员保障,只有这样医学才能后继有人,才能科学发展!人民健康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在小检君看来,人都是有自尊的,而尊重从来是相互的。医护人员要体谅病人的着急、痛苦、无奈,病人也要体谅医护人员的忙碌、辛苦、疲惫,只有这样,医患关系才会有和谐的可能。 本文编辑:小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