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来临,全国多地医院出现较多以儿童为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患儿反复高热和咳嗽不止,家长们忧心忡忡,儿科医生也深感头疼。与此同时,“支原体肺炎”相关词条频繁冲上各大社交媒体热搜,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 不少儿科专家指出,肺炎支原体通常每3~7年发生一次周期性流行,根据已有的流行监测数据和目前流行态势判断,今年或是肺炎支原体流行大年[1],如果孩子有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家长要警惕肺炎支原体感染,及时送医就诊。 图1 多家医院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数量明显增加(截图来源于新闻直播间) 肺炎支原体的流行与致病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 )是我国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幼儿发病的比例也有上升趋势,研究报道肺炎支原体肺炎占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0%~40%[2]。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潜伏期为1-3周,大多数患者以发热、咳嗽等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婴幼儿以喘息为主要表现。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情发展迅速,建议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如出现咳嗽剧烈、发热持续不退、喘息、呼吸困难,需及时就诊治疗。 肺炎支原体感染,早诊早治是关键 肺炎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目前世界上已知能独立生存的最小微生物,无细胞壁,像是没有穿“外套”的细菌。以细胞壁为靶点的青霉素和头孢等药物和抗病毒药物对其完全无效。当怀疑肺炎支原体感染时,需及时通过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原体从而针对性用药,防止因用药无效导致治疗不及时,从而使患者发展为重症,病死率增加。 今年2月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针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公布并印发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的通知,以期提高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规范化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安全。指南明确指出早期发现重症和危重症病、合理救治、避免死亡和后遗症的发生是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的核心和关键问题[3]。肺炎支原体肺炎感染亟需早期、快速、精准的诊断从而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减少住院时长和降低诊疗费用。 图2.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的通知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不具特异性,其诊断依赖于实验室检测。目前的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病原体培养、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1. 病原体培养:诊断金标准,但培养难度大、耗时长,不适用于临床。 2. 核酸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但需要两个半小时以上才出报告,无法满足门急诊快速发报告、样本随到随检的需求。 3.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胶体金快速简便,常用于门急诊筛查,但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欠佳。被动凝集法因无需特殊的实验设备,早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实际上测定的是包含IgM和IgG的总抗体,以其阳性结果代替IgM阳性易将既往感染判断为现症感染使阳性率偏高[4]。另外,被动凝集法需要3-4h出结果,无法满足临床快速检测需求。 化学发光自动化程度高、通量大、速度快、特异度和灵敏度高,在肺炎支原体流行高峰,可满足大量样本快速准确检测需求,为临床提供及时可靠的诊断依据。
新产业生物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IgM/IgG抗体四项助力肺支肺衣精准诊断与用药 新产业生物产品优势 30min内出结果,样本随到随测,无需等待,助力门诊患者快速诊疗,做到当日就医当日回家。 IgM和IgG抗体分型检测,有效区分急性感染与既往感染,协助临床明确疾病状态。 采用高特异性的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抗原,优选稳定包被工艺、最优反应体系,确保待测抗体被特异检出。 一管血可同时检测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抗体四项指标,协助临床诊断肺炎支原体和肺炎衣原体感染,进行非典型病原体针对性用药。
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方案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药物,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等。如明确或怀疑肺炎支原体耐药,则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或喹诺酮类药物。超说明书使用时则需要充分评估利弊,在家长知情理解的情况下选用。另外,再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行退热、雾化、化痰、补液等对症治疗。 温馨提示 北京疾控与人民日报此前发布提醒,建议市民怀疑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及时就诊,尽快查明病因,规范治疗,切忌自行盲目用药。
【参考文献】 [1] Emerg Microbes Infect, 2022, 11(1):1508-1517. [4]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1):1352-1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