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里经常有家属间输血的画面,很多人也认为,血缘关系越近,输血越安全。真的是这样吗? 血液制品相当于特殊的“药品”,输血治疗实际上是一种类似器官移植的干预治疗,有一定的风险。由于免疫抑制作用,输血后可能发生感染或导致癌症复发。因此提高全民合理用血、安全输血的意识十分重要。 输血坚持三个原则 输血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可输可不输的血,坚决不输。受血者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可输可不输的血坚决不输,切勿想要补身体而要求输血。 2、能少输绝不多输。严格执行输成分血,提高输血安全性。成分血是指血液采集后,经过离心等方式,将全血中的不同成分各自分离而制成的血液制品,患者缺什么成分就输什么成分。 3、能用自己的血就不用别人的血。自体输血是最安全的输血方式。 一般输成分血,好处有这些 现在一般情况下都输成分血,只有在急性大出血、心脏手术、换血等情况下,才会考虑输全血。输成分血有以下几点好处: 1、提高治疗效果按病情需要选择输注的成分,缺什么输什么。比如,贫血输红细胞,血小板减少输浓缩血小板,烧伤患者输血浆等。 2、减少输血不良反应输入不需要的血液成分不仅造成浪费,还可能增加输血不良反应的概率。 3、便于保存,使用方便不同的血液成分有不同的保存方式,把全血分离成不同的成分,有利于不同血液制品分别保存。 4、一血多用,节约血源献血者捐献的一袋全血,分离成各种成分就可有多种用途,治疗多个患者。 5、减少输血传染病血液中一些致病因子多藏在白细胞、冷沉淀和凝血因子等制品中,输成分血可以避免输入可能导致疾病的因子,可以进一步降低感染的风险。 关于输血的认识误区 关于输血,有一些常见的认识误区。 1、亲属间输血最安全。很多人认为病人用亲属的血液最安全,事实上并非如此。亲属间(如父母与子女间)输血后并发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险性比非亲属间输血要大得多。其发病原因是,输血者体内的淋巴细胞有免疫活性,在受血者体内增殖,反客为主,攻击受血者的免疫系统。 这类输血不良反应多发生在输血1周后,输入血液中的淋巴细胞攻击受血者的器官组织,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受损、恶心、腹泻以及皮肤黏膜出现大面积皮疹等,死亡率高达90%。 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尤其是一级亲属间,即父母与子女间输血,发病率要比无血缘关系的高10~20倍。因此,病人的输血治疗应避免使用亲属供者的血液。 2、输血越新鲜越好。事实是,输血治疗尽量不输新鲜血,新鲜血中各种成分抗原性强,易引起输血反应。新鲜血中有大量存活淋巴细胞,会增加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危险。梅毒螺旋体在体外4摄氏度可生存3天,所以3天内的血液尚有被传染梅毒的可能,超过3天的血反而安全。 目前,自体输血正逐步在各级医疗机构开展。自体输血就是把自己的血液贮存或收集起来,留在手术或需要时再输入体内。只要不是急诊手术,很多病人都可在手术前的两三周为自己储备一份血液,在手术中或手术后,如果需要输血再回输给自己。 本文编辑:小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