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梅闯闯 黎翠翠 单位 |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检验科 肺炎支原体(MP)是导致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学龄前儿童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约有5%是肺炎支原体引起,儿童和青少年扁桃体炎的MP检测阳性率约为5%~16%,而10%~40%的MP呼吸道感染会发展成为肺炎[1],是儿科医师广泛关注的临床问题之一。《儿童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实验室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推荐Mp抗体检测(颗粒凝集法)为一级检测方法,且其滴度与感染患儿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 患儿男性,7岁,咳嗽、发热,2023年4月23日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被动凝集法)滴度1:320(见图1),确诊为肺炎支原体感染,经治疗已无症状,但5月12日复测MP抗体滴度1:1280(见图2),较前明显升高。患儿家长质疑检测结果滴度过高,为何与临床表现不符,认为是否与标本放置过久有关(周五抽血,4℃冰箱保存至周一检测)。
图1 患者第1次MP抗体检测结果
图2 患者第2次MP抗体检测结果 笔者与患儿家长解释,我科标本放置在4℃冰箱保存,72小时内检测不会有影响,且抗体水平与病情发展并不一定同步,可能会有滞后性。再者,该方法学检测的为总抗体水平,不建议作为判断疾病是否康复的指标。 我科立即对第2次检测样本进行复查,结果仍为1:1280,为排除检测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我科联系第三方检测机构对该标本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定量检测,结果如图3所示。由以上结果可知,患儿抗体水平升高结果与实验室检测无关,结果可靠。
图3 外送第三方检测结果 为解答患儿家长疑惑,给其一个满意答复,笔者继续分析。该患儿抗体水平与临床表现不同步有可能是抗体产生滞后导致,或病原体未完全清除,仍在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在《儿童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实验室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中提到人体感染Mp后能产生IgM、IgA、IgG类抗体,IgM抗体一般在初次感染1周内开始升高,2~3周达到高峰,4周时下降,2~3月降至最低。 IgA抗体在Mp感染早期迅速上升,由IgM型转换产生,7~14d至峰值水平,回落比IgM或IgG更早。IgG较IgM和IgA出现晚,一般于感染后14d左右出现,浓度峰值一般在感染后的第5周,具有较长的维持时间[2]。 同时,《实用内科学(第15版)》中也提到部分患者IgM抗体可持续2~12个月[3]。由此可得出结论:肺炎支原体抗体在体内可维持较长时间,患者不必纠结血清学指标,也不宜以血清学指标来作为康复标准。 对于病原体是否完全清除,2019年版CAP诊疗规范中推荐的治疗方案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不超过两周。若患儿症状已消失,是否停药可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炎性指标(常规及C反应蛋白)决定,不宜根据抗体是否转阴决定[4];而病原体是否完全清除,可推荐患者进行肺炎支原体RNA检测,因为RNA随病原体死亡而降解,可作为评价Mp感染转归、药物疗效的指标,其检测结果与Mp的感染严重程度相关性较好[5]。 针对患儿家长提出的标本放置过久是否会使MP抗体滴度增高,有文献报道2-8℃保存3天并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1-2],为了验证这一结论我科也进行了简单的实验:随机选择两个MP抗体滴度阳性标本,连续检测5天,结果如表1所示。由表中结果可知,随着时间的延长,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并不会随放置时间延长而增加,反而会逐渐降解而减低。 表1 肺炎支原体抗体连续检测结果 作为检验人员,应当熟悉常见疾病检测项目的结果解释及临床应用,针对患者提出的疑难问题作出合理解释,为临床推荐合适的检测方法。 本案例中,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检测可以作为近期感染的确诊检测,可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但因其抗体产生的滞后性,对于疗效评估并无太大帮助,而Mp的RNA检测是目前早期快速诊断、判断疗效的最好方法之一,但其价格相对较贵,检测周期长,不适用于门诊筛查。故应针对疾病的不同时期和检查目的,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为临床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儿童用药专业组.中国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实验室诊断规范和临床实践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20,58(5):366-373.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检验学组.儿童肺炎支原体呼吸道感染实验室诊断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9,42(7):507-513. [3]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局.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规范(2019年版)[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9,12(1):6-13. [5]冯雪莉,李琴静,徐保平,等.RNA恒温扩增检测技术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中的诊断价值评估[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16, 31(16):1222-1226. END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