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白细胞的 15 种异常形态图谱解析!

归去来兮 2023-7-5 12:00 AM 2618人围观 医学



01
杜勒小体


杜勒小体又称 Dohle 小体(Dohle body):是一种出现于成熟粒细胞胞浆中的淡蓝色小体,常分布于细胞边缘,圆形或不规则,有时不止一个。染色较模糊,稍有不注意或染色不佳即不易发现。

杜勒小体是细胞局部不成熟,即细胞核与细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常伴随中毒颗粒出现,偶尔见于孕妇或细胞毒剂治疗的患者。

图 1 杜勒小体

02
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Auer 小体):白细胞浆中出现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 1~6 μm,1 条或数条不定。

棒状小体在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幼稚粒细胞浆中较为多见,其中在 M3 型、M2 型中的检测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柴捆状 Auer 小体最常见于 M3 型、M2 型,其他亚型的白血病多为单根的 Auer 小体,亦可见圆形或卵圆形。此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 RAEB-t 型也可检出 Auer 小体。

图 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柴捆状 Auer 小体

03
Pelger-Huet 畸形


Pelger-Huet 畸形: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现象。

粒细胞胞核表现为双叶或完全未分叶,可呈肾形、眼镜形或哑铃形,染色质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网状,其间或可有空白间隙。可见于白血病、骨髓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或某些药物治疗后。

图 3 Pelger-Huet 畸形


04
Chediak-Higashi 畸形


Chediak-Higashi 畸形:中性粒细胞胞质中的一种异常颗粒,偶可在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中发现。

特点:胞浆内可找到异常巨大的形态多样的嗜天青颗粒,即胞浆内紫红色、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 1~6 um,外周有一透明环的巨大颗粒,瑞氏染色呈灰绿色,主要见于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

图 4 Chediak-Higashi 畸形


05
May-Hegglin 畸形


May-Hegglin 畸形:多出现于患者粒细胞内,且终身含有的一种淡蓝色包涵体,这种包涵体与前面讲述的杜勒小体基本相同,但包涵体的个体较大而圆且多伴有巨大血小板同时出现。除中性粒细胞外,在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内亦可见到。

图 5 May-Hegglin 畸形


06
Alder-Reilly 畸形


Alder-Reilly 畸形:中性粒细胞中含有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呈深紫色。有的压在核上,易与中毒性颗粒混淆,与中毒颗粒的区别是颗粒较大,通常颗粒不多,但仔细观察较易发现。不伴有白细胞数量增高、核左移和空泡变性等毒性改变。

图 6 Alder-Reilly 畸形


07
鼓槌小体


中性粒细胞鼓槌小体(neutrophil drumstick):是中性粒细胞特有的核突出物,是在中性分叶核边缘上小圆球样的突出物,一般可呈鼓槌或球拍状。

女性鼓槌状小体较多见,约占 1%~17%,鼓体染色呈紫红或紫黑色,是失活的 X 染色体浓缩而成。男性鼓槌体少于 1%,尺寸明显小于女性,形如小型的高尔夫球棍,与来自男性的 Y 染色体有关。

图 7 中性粒细胞鼓槌小体(左为女性,右为男性)


08
中毒颗粒


中毒颗粒(toxic granulation):是一种在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瑞氏染色呈蓝色或蓝紫色的粗大颗粒。易与嗜碱性粒细胞混淆,也有时稀少,散在于细胞颗粒之中。L-6、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多种炎性因子均可导致中毒颗粒的形成。

图 8 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


09
空泡形成


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出现空泡变性是中性粒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可单个或多个空泡一起出现,空泡大小不等,也可出现在细胞核上。正常人偶见,常 < 4%,常见于严重感染。

图 9 空泡形成


10
退行性变


退行性变:白细胞出现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核固缩、肿胀或溶解等变化,是细胞衰老死亡的表现。

细胞核发生固缩时,核染质凝集呈深紫色粗大凝块状。核溶解时,胞核膨胀增大,常伴有核膜破碎,核染质结构松散或模糊,着色浅淡。细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下胞膜,则呈裸核或蓝细胞。

图 10 退化细胞(包体肿大、结构模糊)


11 白细胞吞噬真菌



白细胞吞噬真菌:白细胞具有吞噬、消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在外周血中可见到白细胞的吞噬现象,如白细胞吞噬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图 11 白细胞吞噬真菌现象

12
浆质体


浆质体:又称浆溢出体或胞质球,是早幼粒细胞极度增生时胞质溢出而形成。形态多为圆球形,大小同成熟红细胞,胞浆内含有大小不一的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呈淡蓝色,无细胞核。

图 12 浆质体


13
淋巴细胞微核


淋巴细胞微核:即卫星核淋巴细胞,是淋巴细胞核的旁边、胞质中出现的微小核。由于淋巴细胞形态可因电离辐射损伤而出现核固缩、核碎裂,双核淋巴细胞及含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图 13 卫星核淋巴细胞


14
双核淋巴细胞


双核淋巴细胞:某些情况下可见到淋巴细胞双核现象,这可能来自于细胞的分裂或属于异型淋巴细胞的一种特殊类型,或者为经历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的异常改变。

图 14 双核淋巴细胞


15
红斑狼疮细胞


红斑狼疮细胞(LE 细胞):红斑狼疮患者血液内的狼疮因子与受损的白细胞作用后,可形成狼疮小体,后者被中性分叶核白细胞吞噬后形成红斑狼疮细胞,形态上可见粒细胞核被挤压到细胞边缘。LE 细胞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偶尔见于类风湿关节炎等。

图 15 红斑狼疮细胞



题图及插图来源:文献及书籍截图
参考文献:
[1] 牛冬梅,王锋,洪骏,等。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与炎症性贫血 [J]. 临床检验杂志,2012, 30 (6):2.
[2] 袁挺,沈薇,应春妹。白细胞多见杜勒小体不伴中毒颗粒 1 例 [J]. 临床检验杂志,2011, 29 (2):1.
[3] 贾红芳,马瑞玲,高艳,等. Auer 小体在 AML 诊断中的价值 [J]. 临床医药实践,2004,13 (12):902-903.
[4] 罗泽民,樊均,施红,等.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 1 例并文献复习 [J]. 疑难病杂志,2006,5 (1):52-53.
[5] 张时民,王庚。血象 —— 外周血细胞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6] 顾兵、张丽霞、张建富。临床血液检验图谱与案例。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来源: 丁香园检验时间 | 作者:蓝凌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