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

归去来兮 2023-3-28 03:26 PM 1615人围观 科普


有这样一个病例:一名7岁男孩在足球比赛时头部受到撞击,急诊入院后生命体征平稳,既往无特殊病史,CT检查提示颞叶巨大肿物,主管医生予以急诊手术。遗憾的是,术中患者死亡。

之后,医生们进行了一场死亡病例讨论。虽然患者病情危重,但是主管医生忽视了患者出血倾向的检查,也没有全面询问病史,比如患者的家族史(其父亲有“血管性血友病”病史),最终导致患者手术中出现无法控制的大出血而死亡。


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是患者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基因突变,血浆vWF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表现为出血时间延长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这个病例给我们敲响警钟。临床工作中,一定要遵守历经考验的程序和分析,完善全面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常规检测项目,并避免盲目决策,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


为了避免术中出血,术前应进行出血倾向相关检查,常规使用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作为诊断指标,结果出现异常时再进一步完善较为复杂却更灵敏的试验以寻找病因。此外,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等指标也可发现由凝血酶原、V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倾向。


接下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凝血系统与临床应用的相关知识。

一、凝血因子的分类与合成

凝血因子是凝血过程的主要参与者,包含12个经典凝血因子和2个激肽系统的因子。因子VI是因子V的活化形式,已废用;除外因子IV为钙离子,其余均为蛋白质;除因子III存在于血管内皮组织,其余均存在于血浆中,且多在肝脏中合成。


表1  凝血因子的分类与合成


二、凝血机制——瀑布学说

凝血因子通过酶促反应而相继被激活,以瀑布效应形成纤维蛋白,包括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


三、凝血四项的临床应用

凝血四项,是临床检测凝血功能的常规项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

一、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正常参考值:10-14秒,建议建立各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 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还可作为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的检测。


延长:>3秒有临床意义。

1、广泛而严重的肝脏实质性损伤,如急性重症肝炎及肝硬化  

2、先天性外源凝血因子Ⅱ、V、Ⅶ、Ⅹ减少及纤维蛋白原的缺乏。  

3、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原发性纤溶亢进、阻塞性黄疸、维生素K 缺乏。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存在:如服用口服抗凝剂、肝素、FDP和香豆素等抗凝剂。


缩短

1、DIC早期呈高凝状态

2、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其它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活性增高及血管损伤等)

3、口服避孕药

4、先天性凝血因子V增多  


邀请

来源: 东源诊断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