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相对增多 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多。 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增多:临床上称为红细胞增多症。 按发病原因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 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为骨髓增殖性肿瘤之一,其特点为红细胞持续性显著增多,可高达( 7-10 )× 10^12/L ,血红蛋白浓度达( 180-240)g/L ,白细胞和血小板也有不同程度增多,全身总血容量也增加。 继发性增多为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缺氧,如肺心病)或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分泌促红素。 二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三 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每个红细胞 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平均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四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 五 中性粒细胞增多 中性粒细胞增多常引起白细胞总数增多。 病理性增多见于:
六 中性粒细胞减少 白细胞总数低于 4.0×10^9/L称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 l.5×10^9/L,称为粒细胞减少症 低于0.5×10^9/L时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有: 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伤寒、副伤寒杆菌)或病毒感染、血液系统疾病(多三系减少)、物理化学因素损伤(放化疗、抗甲状腺药物)、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SLE)。 七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1.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外周血的非分叶核中性粒细胞(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 常见于细菌性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粒细胞白血病可出现病理性中性粒细胞核左移现象,与细胞分化、成熟紊乱有关。细菌性感染相关的粒细胞类白血病反应,可出现极度核左移现象,与机体大量需求中性粒细胞及粒细胞释放有关。 2.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且其百分率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 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的现象,则提示预后不良。
来源: 就一医学知识搬运工
我有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