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等,这些药物的临床价值已得到临床试验的验证。然而,由于抗凝药物也存在一定的出血风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进行相应的评估和监测,以达到更好的抗凝效果并减少出血风险。 抗凝药物与监测试验 华法林 华法林在口服后迅速由胃肠道吸收,90 min后血药浓度达到峰值,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36~42 h,安全性和有效性与药物剂量相关。 华法林可用于治疗心脏机械瓣膜、非瓣膜性房颤、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人工血管植入、急性冠脉综合征、抗磷脂综合征等。因华法林能够透过胎盘屏障,造成早孕阶段的胎儿畸形风险,因此妊娠期是华法林应用的相对禁忌。 多种因素会影响华法林的抗凝效果,如食物、药物、基因等,使其疗效不稳定,在不同个体间华法林的剂量-效应关系差异很大,并易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不易稳定。 可利用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华法林。由于华法林起效慢,在口服初期(第1~2天),INR变化不明显;在第3~5天,INR显著增高。 在华法林给药初期,患者需重叠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5天,直至INR延长至有效治疗范围。 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UFH)是由高度硫酸化多糖链构成,分子量可达30000 Dal,有多达45个糖单位,但其中只有1/3的糖链有戊糖序列。戊糖序列与抗凝血酶有高度亲和力,产生抗凝效果。 1. APTT监测 小剂量UFH时,在不同个体或疾病阶段时的生物利用度差异显著,甚至无法达到预期抗凝效果,APTT的可靠性不足。大剂量UFH时,UFH超出APTT监测线性范围,用ACT监测。中等剂量UFH时,通常用APTT监测。 由于不同检测系统的APTT参考值并不相同,因此,连续监测时应尽量统一APTT的数据来源。 UHF的治疗水平应维持在基线值的1.5~2.5倍。需注意,即使APTT在治疗范围内,也可出现严重出血。 2. 静脉给药监测 在开始治疗后的最初24 h内,每4~6 h监测APTT,根据APTT调整剂量,使APTT在24 h内达到并维持于正常值的1.5~2.5倍。达到稳定治疗水平后,改为每天测定APTT一次。 需注意,狼疮抗凝物可干扰依赖磷脂的凝血过程,使APTT假性延长。因此,对于狼疮抗凝物阳性的静脉血栓患者进行抗凝治疗时需注意。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LMWH)与血浆蛋白质的亲和力低于UFH,皮下注射损失小,抗凝效果更可预测,半衰期更长。由于LMWH经肾脏清除,严重肾功能不全(Ccr<30 mL/min)时,应适当减量或禁用。在治疗范围内,LMWH药代动力学与体重相关。 1. 使用anti-Xa监测LMWH的特殊情况 特殊情况:严重出血或出血倾向、体重超重、低体重(男<57 kg,女<45 kg)、出血风险增加、肾损害(Ccr<30 ml/min)、合并用药、妊娠期妇女、高龄。 在给药初期即进行anti-Xa监测,LMWH皮下注射4小时,采血监测。血浆anti-Xa峰值出现在皮下注射4小时后,谷值在下一次给药前。每天2次给药,达峰目标值为0.6~1.0 IU/mL;每天1次给药,达峰目标值为1.0~2.0 IU/mL。 对于严重肾功能不全(Ccr<30mL/min)的癌症患者,建议根据LMWH应用后anti-Xa结果调整剂量,特别是谷值浓度。应考虑在给药初期即进行anti-Xa监测,在治疗开始的第1个月,LMWH皮下注射4小时后采血监测。 2.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一种在肝素治疗过程中,由自身抗体介导的严重副作用。临床表现为:血小板计数降低;动静脉血栓,可致残或致死;普通肝素常见;发病率低,临床后果严重。 可用4Ts评分+HIT抗体检测(混合抗体或特异性抗体)进行诊断。4Ts评分:0~3分提示低度可能性,发病概率<5%;4~5分提示中度可能性,发病概率10%~30%;6~8分提示高度可能性,发病概率30%~80%。 HIT的治疗方法为停止肝素用药,并使用替代抗凝药物。 阿加曲班和比伐卢定 急性期使用阿加曲班或比伐卢定,需监测APTT: ➤阿加曲班和比伐卢定均可导致APTT剂量依赖性延长 ➤阿加曲班:半衰期45 min(肝功能正常),APTT-R:1.5~3.0 ➤比伐卢定:半衰期25 min(肾功能正常),APTT-R:1.5~2.5 INR监测华法林桥接阿加曲班或比伐卢定: ➤华法林桥接阿加曲班或比伐卢定,需至少重叠5天 ➤当INR达标24 h后,停用阿加曲班或比伐卢定 ➤阿加曲班与华法林重叠使用时,会增强对凝血酶活性的抑制,使INR增高更为显著(INR 3.0~4.0,并维持2天) ➤在停用阿加曲班或比伐卢定后,应在2~6 h内重新检测INR,以明确是否处于治疗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