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汪小欢 周春妹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血流感染作为临床常见的感染类型之一,往往起病急进展快,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对感染病原体进行及时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改善该类患者预后的关键。研究发现,血流感染患者的生存率会随着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的延迟而下降。因此,及时诊断血流感染对挽救患者的生命非常重要。本文就分享了这样一例通过“白夜追凶”快速确诊感染原,使患者最终获得较好预后的案例。 患者女,83岁,患有慢性肾脏病(5期),因病情加重至我院住院治疗。患者在入院第4天夜间,突发寒战发热,左手红肿热痛并逐步加重,皮肤红肿处未见破溃(图1)。临床医生判断患者可能是因感染导致,须尽快找出感染病原体才能进行精准有效的治疗。 图 1:患者左手红肿图 为尽快明确患者的感染病原体,需要立即采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培养。我院检验科自2021年率先引进了24小时自助式血培养系统,能够满足临床在微生物室非工作时间(尤其是夜间)的血培养紧急需求,为明确感染病原体提速。 该血培养系统投入使用后,明显加快了我院夜间血培养的上机时间,进而有效缩短了血培养报阳时间,TAT(Turn-around time,检测周转时间)同比缩短了近16小时。本案例患者在夜间采集血培养后,立即自助上机至24小时血培养仪进行培养。 培养6小时后,血培养报阳。微生物实验室第一时间向临床报告该病人的血培养危急值:革兰阴性杆菌生长(图2)。 图2:阳性血培养物革兰染色镜下形态 图3:血平板培养14小时的创伤弧菌菌落 图4:血培养细菌的质谱鉴定结果 表 1:创伤弧菌的初步药敏结果 随后,微生物实验室报告了该细菌的最终鉴定和药敏结果,与初步鉴定和药敏一致。在本案例中,患者从采集样本到发布最终报告,共使用32小时(图 5)。 图5:患者血培养样本采集至发布最终报告的时间轴 在治疗期间,医生还定期对该患者的感染伤口进行脓肿引流,并多次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CVVH模式)。最终,患者感染得到控制(图6),炎症指标明显好转。 图6:患者左手红肿消退 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隶属于弧菌科弧菌属,是一种革兰阴性兼性厌氧菌。创伤弧菌对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加入NaCl可促进生长。孵育18-24小时后,该菌可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湿润的大菌落,而在TCBS(硫代硫酸盐-柠檬酸盐-胆盐-蔗糖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可形成蓝绿色菌落。 创伤弧菌在1976年被首次分离发现,与霍乱弧菌、肠炎弧菌一起被称为感染人类的三大弧菌。创伤弧菌栖息在海洋环境或江河入海口,又被称为“海洋弧菌”,其感染往往起病急、进展快、预后差,所导致的脓毒症是全球沿海地区常见的死亡原因[2]。 创伤弧菌感染的危险人群主要包括酒精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脏病、淋巴瘤等基础疾病患者以及免疫力低下者[3]。本案例中的感染者为慢性肾脏病5期患者,基础免疫力差,属于创伤弧菌的易感人群。 创伤弧菌感染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寒战、呕吐腹泻,患处出现红肿疼痛、大疱或血疱、易发展为严重的筋膜炎或蜂窝组织炎,严重者将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创伤弧菌对人体的损伤主要依赖于细菌荚膜、细胞外毒素以及人体内的铁代谢,其中,细胞外毒素是驱动感染发展为脓毒症的关键因素[4]。对于创伤弧菌感染,在我国2018年发布的创伤弧菌脓毒症诊疗方案的专家共识中,推荐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5]。 据报道,创伤弧菌脓毒症在24小时内接受治疗的死亡率约33%,超过24小时治疗的死亡率上升至50%以上[6]。在本案例中,基于检验科24小时的血培养服务,血培养瓶在夜间被自助上机培养报阳后,微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迅速接力进行后续的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白夜追凶”快速鉴定出感染原——创伤弧菌,也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了降阶梯的精准抗菌药物治疗和外科清创引流手术。这不仅为抗感染治疗争取了关键时间,也为基础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基本保障,患者最终获得了较好的预后。 图 7: 检验科24小时血培养自助上机系统 为避免被“海洋杀手”——创伤弧菌盯上,小伙伴们在下海游玩或品味海鲜时应注意: √ 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熟的鱼贝类海产品,尤其是免疫功能受损或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 避免有可能造成相关伤口感染的情况,如皮肤伤口不要浸泡或接触海水、处理海产品时戴手套避免被刺伤。 √ 在没有生食海鲜和(或)伤口接触污染水源的情况下,一旦出现感染症状或体征,也应尽快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