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骨质疏松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防治形势严峻。近年来,随着骨质疏松症和代谢性骨病研究的不断深入,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 BTMs)在多种骨骼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骨折风险预测、药物疗效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BTMs在临床的应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分会于2021年10月正式发布了《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推动骨质疏松疾病相关学科发展。
日前,2021版《骨转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全国解读会于线上成功召开,多位专家学者共聚云端,围绕《指南》更新亮点、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等热点话题进行深入解析与热烈探讨。 章振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指南》编写组组长、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主任章振林教授表示:“虽然BTMs已提出多年,其应用也日益广泛,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误区与认知不足的问题。希望新版《指南》的出台能对BTMs的检测与临床应用给予明确指导,进一步推动疾病的规范化诊疗。” 与时偕行,全面更新
表1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种类 《指南》明确,通过对BTMs的精准检测可以预测未来发生骨折的风险及骨丢失速度与程度。多项研究显示,β-CTX、PINP 、OC或b-ALP等单个指标升高与骨折风险的增加相关,BTMs升高与骨密度下降、骨微结构受损相关。此外,BTMs在骨代谢疾病的鉴别诊断、监测评估药物的疗效中亦可发挥重要作用。 岳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的岳华教授指出:“骨质疏松实际上是一种临床症状,其病因千差万别,多种疾病均会导致患者出现骨量减少,甚至发生骨折,包括内分泌代谢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肿瘤、遗传疾病等,在此情况下,BTMs在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不言而喻。患者BTMs显著升高或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常提示患者可能存在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或其他骨病,需完善鉴别诊断。” 图1 BTMs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中的应用流程 岳华教授强调:“通过精准检测BTMs水平,可助力评估全身骨骼代谢的动态状况,并实现全生命周期的骨骼健康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充分了解影响BTMs检测的变异性和影响因素对于检测结果的解读至关重要。除了检测的试剂批内差异等之外,患者的年龄、检测时间、是否空腹、绝经情况、是否合并骨折、疾病状态、是否服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等均会影响BTMs检测结果,临床应予以充分重视。”
来源: 检验医学网
我有话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