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形成尿液,以排除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肾脏在维持人体每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常用来评价肾功能的 3 个指标为:血肌酐、尿素氮和血尿酸。 血肌酐(Scr),一般认为是内生血肌酐,内生肌酐则是人体肌肉代谢的产物。在肌肉中,肌酸主要通过不可逆的非酶脱水反应缓缓地形成肌酐,再释放到血液中,随尿排泄。 因此血肌酐与体内肌肉总量关系密切,不易受饮食影响。一般每 20 g 肌肉可代谢产生 1 mg 的肌酐。血肌酐的正常值为:男 54 ~ 106 μmoI/L,女 44 ~ 97 μmol/L。 尿肌酐排的越多,说明肾脏滤过功能强大,而血肌酐水平升高,则说明肾脏功能有所损害。当到达了尿毒症期,这种尿中肌酐排泄严重降低的时候,胃肠道肌酐的排泄上升,逐步升高至整个肌酐排泄总量的 40% 左右。 肾内科一般通过肾小球滤过率(GFR)反映肾功能的正常与否以及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病情严重程度。目前反映 GFR 水平的指标主要是尿 β2-MG 和 Scr,但 β2-MG 在测定时受诸多因素影响,例如,肿瘤、炎症、免疫抑制剂等。而血肌酐则是经机体的肌酸和磷酸肌酸产生的代谢产物,测定的灵敏性较好,产生速率较稳,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对血肌酐和尿 β2-MG 在肾功能损伤各个时期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 Scr 在肾功能损害各个时期测量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cr 水平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增加而上升。而 β2-MG 在肾功不全代偿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经 t 检验后无统计学意义。 (1)血肌酐是了解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情况的重要指标,肾脏有较强的储备功能,只有在 70% 以上肾功能损害的时候血肌酐浓度才明显升高,所以血肌酐测定无法用于肾损伤的早期诊断。当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使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血肌酐可升高,同时应连续测定血肌酐作为追踪观察的指标。 (2)肌酐升高还可见于肾病、急慢性肾衰竭、尿毒症等,以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炎、肌肉损伤。 (3)尿素氮与肌酐同时测定更有意义,如二者同时升高,说明肾脏有严重损害。 (4)肌酐值降低有可能提示:进行性肾萎缩、白血病、贫血等。 血尿素氮(BUN)是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一种含氮化合物,通常肾脏为排泄尿素的主要器官,尿素从肾小球滤过后在各段小管均可重吸收,但肾小管内尿流速越快重吸收越少,也即达到了最大清除率。 在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时,BUN 将升高。所以临床以将其作为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1)BUN 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主要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液排出。BUN 升高可见于器质性肾功能损害,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多囊肾、肾内占位性和破坏性病变等可使血尿素氮增高,也可见于肾功能衰竭。 (2)较易受饮食、肾血流量的影响,对于严重脱水等血容量不足致肾血流量减少的情况,BUN 升高明显,经容量补充后可自行下降。 (3)急性传染病、高热、高蛋白饮食等情况也会出现 BUN 升高,蛋白质分解因素如感染,肠道出血、甲亢等均可使尿素氮升高。这些情况矫正后 BUN 可以下降。 (1)和血肌酐一样,在肾功能损害早期,血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围。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正常的 50% 以下时,血尿素氮的浓度才迅速升高。正常情况下,血尿素氮与肌酐之比(BUN/Scr)值约为 10.1。 (2)高蛋白饮食、高分解代谢状态、缺水、肾缺血、血容量不足及某些急性肾小球肾炎,均可使比值增高,甚至可达 20 ~ 30;胃肠道出血、溶血、心功能不全和组织分解增强(烧伤、高热、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等)肾前因素也可使比值升高。 (3)低蛋白饮食、肝脏疾病可使比值降低。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是一种弱的有机酸。尿酸基本上以尿酸单钠盐的游离态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尿酸的来源有内源性和外源性。 内源性是指通过体内氨基酸、磷酸核糖及其他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尿酸和核酸分解代谢产生尿酸,约占体内总尿酸的 80%。 外源性是指从食物中的核苷酸分解而来,约占体内总尿酸的 20%。血清尿酸浓度的高低取决于体内嘌呤合成量、食入量和尿酸排出量之间的平衡状态。 肾脏是血尿酸的主要排泄器官,每日生成并排泄的尿酸为 600 ~ 700 mg,其中 1/3 由肠道、2/3 由肾脏排出。血尿酸从肾小球滤过后在肾小管内先重吸收后再分泌。所以,血尿酸的排泄不仅受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也受肾小管功能的影响。 尿酸增高主要见于: (1)尿酸生成过多:嘌呤代谢过程中某些酶缺陷所引起;体内尿酸生成原料过多所造成,如骨髓增殖性疾病、急慢性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或肿瘤化疗时造成体内大量细胞增殖和破坏,细胞内核酸分解增多而致尿酸产生增多。 (2)尿酸排泄障碍:由于肾功能不全、肾小管疾病造成尿酸排泄减少也可导致高尿酸血症。 参考文献: [1] 蔡晓婵,汤建新,刘健华,等。血肌酐值在慢性肾病肾功能评价中的临床应用 [J]. 中国医药指南,2011, 9 (18):2. [2] 夏道宗,钟怡平。痛风的营养与饮食疗法研究进展 [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 36 (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