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浙江省肿瘤医院 检验科承担着门诊和住院患者的临床样本检验任务,在当前精准诊断、降本增效等医改背景下,实现自身建设与管理思路的与时俱进,检验效能的日益提升,显得愈发紧迫而重要。进入新年,检验科免疫学实验室完成了一项检测平台升级:引进了灵敏度更高、自动化程度更高的传染病全自动化学发光检测平台。 精准检测,构筑临床信任 许主任介绍: ► "很多肿瘤患者都需要手术,手术前就要检测传染病情况,并且有的患者是首诊,医院没有历史记录。为了排除感染风险,传染病检出的准确性显得格外重要。" 文献报道,中国HBsAg突变概率高达70%,半数以上的突变位点集中在“a”决定簇区域,而“a”决定簇区域为抗体结合的主要区域。迈瑞HBsAg试剂盒选择了多个保守位点对应的抗体作为捕获抗体,保证突变体样本的检出灵敏度。此外,迈瑞丙肝试剂盒的多抗原设计中,选择保守的结构蛋白core和在早期诊断上有重要价值的NS3和NS4作为检测抗原,进行IgG和IgM的联合检测,保障了试剂的高灵敏度和全亚型的检出能力。 ► "临床上样本的基质和背景是各式各样的,干扰因素多,只有把这些干扰都找出来,并克服掉,才能更好的服务临床和患者。" 许主任认为目前存在较多的干扰因素,会导致偶发的测值异常。 文献表明70%的检验误差来源于分析前[1-3],在免疫分析领域,常见有促凝剂分布不均、凝集时间不足、离心条件不够等导致血清中残留纤维蛋白,以及样本转移过程中形成液膜、液滴或气泡等异常液面。检验科一方面通过过程管理提升样本质量,设备生产商也在做一些积极的探索。 图2 纤维蛋白导致的磁珠团聚 CL-8000i的VU-Mix技术,利用超声空化能量,去除样本中纤维蛋白形成的结合物,降低对检测结果的干扰。FS-Sampling全景加样技术,通过视觉算法和加样过程全时域信号监控,能够有效识别液膜、液滴、气泡等异常液面,实现精准加样。 释放人力,更好服务临床 许主任介绍: ► "科室的人力投入,医院的人力支出,也是检验科关注的内容,因为整个医院都处于一个高效运转的状态,检验设备能否快速地给出结果,是科室老师非常重视的一个点。" 作为同时斩获iF和红点设计大奖的免疫仪器,CL-8000i围绕核心检验任务打造了一套全新的工作流。 图3 获IF和红点奖的极简工作流 传统设备更换试剂时,需要查看余量、人工计算补充量、取试剂、手工预处理、试剂装载等步骤。CL-8000i通过耗材智能预测、磁珠全自动混匀,减少一半人工操作。 图4 试剂专属pad简化操作 CL-8000i的即用型校准品和质控品,开瓶后放任一位置,直接上机,系统自动完成校准和质控,免除复溶、分装、冻存、手工编号、按序放置等繁琐操作。如果出现质控失控,软件可一屏尽览相关信息(如试剂批号、底物批号、仪器故障报警等),辅助快速排查和解决问题。此外,CL-8000i实时监测仪器状态,后台可自动完成日维护、周维护等工作,免除人工干预。 图5 质控品即放即测 ► "升级为全自动检测平台后,传染病检测效率确实提升了很多,给我们操作人员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许主任高度评价CL-8000i的表现。这些设计让检验工作人员的操作任务从重复繁琐走向极简统一,更多精力服务临床。 千速通量,从容应对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人们对于健康的日益重视,实验室面对的检测压力与日俱增。茅飞霞老师说: ► "我们科室每天传染病样本量150-250个,多的时候甚至超过300个。以前用自动化酶免仪,一批样本最多90个左右,有时仪器忙不过来,还需要全手工做一到两批样本。" 图6 抽血中的患者 CL-8000i单机峰值通量为500测试/小时,双模块联机后可达1000测试/小时,样本随到随测。试剂、反应杯、底物、洗液,支持“空中加油”,在不影响连续检测的情况下,获得更久的续航能力。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茅老师深有感触: ► "现在使用迈瑞的免疫分析仪后,真正实现了全自动化,每天只要把样本放进去就可以了,不需要一批一批地做,便利性方面无与伦比,通量也可以很好的满足每天的检测需求。" 图7 联机模式的CL-8000i化学发光分析仪助力 免疫检测效能提升 许主任介绍: ► "检验医学近几年得到快速发展,得益于企业对大型自动化检测平台的研发投入,使检验工作普遍实现了质量和效率的明显提升。" CL-8000i双模快高速免疫检测系统,通过科技创新,助力科室检测效能提升、更好服务临床和患者。 参考文献: [1] Bonini P, Plebani M, Ceriotti F, et al. Errors in laboratory medicine[J]. Clin Chem, 2002, 48(5): 691-698. [2] Hammerling JA. A review of medical errors in laboratory diagnostics and where we are today[J]. Lab Med, 2012, 43(2): 41-44. [3] Lippi G, Chance JJ, Church S, et al. Preanalytical quality improvement: from dream to reality[J]. Clin Chem Lab Med, 2011, 49(7): 1113-1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