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体制轻便、灵活 能快速调配人、财、物 2 #这两年,第三方检验中心的发展势头有多猛 从行业龙头来看,2020 年,金域医学的净利润同比增长 275%,迪安诊断营收冲破百亿,达到历年最高值。这两家公司均已上市,而检测行业三大巨头的另一家艾迪康,也在 2021 年递交了上市申请。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中国第三方医检市场规模已从 2016 年的 117 亿元增长至 2020 年的 198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4%。 擅长嗅「风口」的互联网公司,近来也动作频频。2020 年 12 月,上海微荷医学检验所成立,注册资本 100 万元,经营范围包括检验检测服务、医疗服务、医学研究和试验发展等。微荷医学由小荷健康科技公司 100%控股,后者为字节跳动的全资子公司。2021 年 10 月 15 日,迪安诊断与百度健康在北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表示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提供健康管理、疾病诊断与管理、检验科普教育、预约检验等服务。 就北京来说,在新发地疫情后,据卫健委统计,北京可开展核酸检测的机构由之前的 98 家,激增至后来的 200 余家。 除此之外,第三方检验中心在检测技术的革新上,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新冠疫情防控初期,第三方检验机构也是最早完成新冠病毒基因测序的一类实验室。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分会长申子瑜曾指出,第三方医检机构平时不需要国家财政预算支撑,可以「平战结合」,是最好的检测力量战略储备。在疫情常态化下,可以预见的会出现持续为第三方检验中心增加创收。 行业的欣欣向荣,也会反馈在新检测项目的孵化上。当科学家或者药企发现,某种生物标志物对疾病的诊断、对某类药物的应答有很强的关联,而《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还未将其纳入,无法在医院开展时,就需要华大基因这样的第三方公司进行检验、测试。基于大量的样本,将科学发现进行验证,继而把诊断试剂、设备固定下来,变成临床中的医疗器械,成为下一个普检的门类。 例如,大部分三甲医院只能提供 700~800 种检测项目,基层医院则只有 300~400 种。而很多第三方检验中心都能够满足 2000 余种检验需求。 #野蛮生长之后,困境也随之而来 「几乎我所有的学长学姐都告诉我,毕业之后能去医院就去医院,第三方检验所基本干一两年就会离职。」19 年毕业的晓东如是说。「当时我还没太较真,医院的编制逐年减少,为了就业,也为了在省会,理所当然的选择了第三方检验所。现在工作了两年,真心认为学长说的对。」 「人」是一个企业兴旺的核心,而第三方检验中心的「粗放」发展,在人员的管理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2021 年,河南许昌出现了第三方检验中心丢失样本或」延迟发报告「的问题。 2018 年,上海市、区卫生计生监督机构联合上海市临床检验质控中心对上海市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开展了监督检查。发现部分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中,存在聘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学检验的违规现象。 晓东半戏谑地给我说,感觉自己就像流水线女工,还是每天得上大夜班的那种,不完善的晋升体制,基本封锁了「再上一层」的路,一线的检验员只能日复一日干着相同的工作。而且在这里,本科和专科除了发工资时多的几百块钱,几乎无差别,我的技能水平几乎无长进。甚至会在你准备离开的之后,劝你转到销售岗。
还记得某次教授带我们去某检验所参观,回来之后严肃批评了实验室存在的管理乱象。特检项目概念不清、产品取样无法标准化、物流运输质量缺乏把控、待检样本保存不当,这些问题几乎普遍存在于每个第三方检验所。 #行业泡沫已产生,哪里可谋得出路 「2020 年,中国医疗机构委托第三方医学检测的外包率约为 6%,明显低于日本的 60%、欧洲的 50%和美国的 35%。」这是一段常用于介绍第三方检验行业未来市场潜力的数字。但也有很多人说,受限于我国国情,我国医疗机构的外包率远不会达到他国那么高。 无论医改怎么改,我国以公办医院为中心的医疗体制是很难被撼动的。且随着核酸门诊的全国推广,及核酸检测价格的下降,部分依托于「疫情」而兴起的检验所,已逐步生成为行业泡沫。
三明医改后,基层医疗机构迎来发展红利,但对于财政负担本身较重的地方,发展起来却举步维艰。 无论检验所还是医院检验科,有能力就上,没能力就被排挤。若很难做到检验结果的县域「互认」,将部分检验项目委托给第三方检验机构未尝不是「高性价比」的选择。 晓东告诉我,今年 4 月考完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后他可能就会辞职,在这两年里虽然选择躺平,不求更高的发展,但是证也考了不少。没准将来会有其他发展。
本文编辑:乐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