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肌酐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个肾功能评价指标,经常被医生患者挂在嘴边。对于这种小分子物质,肾小管很少吸收,主要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而一般情况下,正常人的肌酐值是相对稳定的,所以它成了判断肾脏功能常用标准。 但是肌酐值只是作为肾脏功能一个方面的反映,有些了解不充分的患者往往对它的认识存在误区。
误区一 肌酐正常,说明肾脏没事 肾脏有强大代偿能力,当肾脏的大部分遭受病理损伤,肾小球滤过率低于正常的1/3,此时血肌酐升高的情况才可能在临床上显现出来,所以早期肾功能下降在这一指标上反映并不灵敏。
另外肌酐值也受饮食习惯的影响,因此个体差异较大。这使得一些老年人、消瘦、肌肉萎缩、长期只吃素食的人,虽然肌酐在“正常”范围,但肾功能已经下降却反映不出来。
误区二 将治疗重点放在肌酐的高低上
作为医生常常化验血肌酐,是因为能够通过这个指标了解患者病情,有利于评估肾脏功能,而患者需要知道,肾病治疗应该是从病因入手,控制延缓病理损伤和进展,保护现有或是残存肾功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
并且肌酐值容易受到饮食和人体活动因素影响,当患者有减少活动或者控制饮食蛋白摄入量等情况时,可以使血肌酐暂时下降,这时查肾功能是“好转”,但这种“好转”恰恰和肾脏无关!
慢性肾病的治疗,其实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一般治疗,还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休息和饮食的配合非常重要,还要多与医生交流沟通,这样的话可以对自己的疾病有更好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