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国自然已经放榜,紧跟时事的公众号们从各大医院的科研处打探着中标的数量。 华西医院霸榜,浙大二附院紧随其后,一张张排名表格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上升者洋洋得意,回落者垂头丧气。 资助的数量和热点年年在变,唯一不变的是中国的临床医生与科研的围城。 图源:必应 科研的必要性 科研创新是国家繁荣昌盛的保证。知识时刻更新,医疗界人士的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 仅靠临床经验打天下已经不能被称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既往错误的观念也可能为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每年都有无数种新药、器械参与临床试验,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疗法和药物。 国家每年也都花重金赞助各种项目和工程,以期实现独立自主甚至引领潮流。
医院科研之风的兴起 SCI 指标在中国收到热捧的历史并不悠久,医院的科研力量也非久远传承。在数十年前,国际主流研究平台尚且缺乏中国研究者的声音,SCI 文章也被置于神话般的境地。 为了排名和荣誉,许多医院推出了每分可达一万块钱的奖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金钱、职称晋升、名誉呼唤着无数医生加入了逐梦科研圈的进程。 图源:知乎 变味的内卷进程 按道理来讲,医院和医学高校的基础医学院的科研方向理应有所不同。 基础医学院偏向于机制层面的探索,而临床医生的科研项目应该是在临床经验积累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例如药物和疗法的革新等。 两者是上下游的递进关系,有联系但不重复做功。
图源:果壳网 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多仅授予基础自然科学的研究,没有个看不懂的通路、分子都不好意思交上去供人评阅。 为了国自然,医生们也不得不开始了养老鼠和细胞的日子,祖国医学、中西结合的药物、通路也成了灌论文的宝库。 不少医院甚至招收材料学等专业的博士作为全职科研人员,让医院的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更上一层。 图源:知乎 不懂科研的医生的心酸 术业有专攻,有人适合实验室里埋头研究,有人适合临床分析辩证。但共同的指挥棒和职称晋升门槛却让科研圈外人痛苦无比。 不是所有医生都能把统计学熟练运用,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把英文论文轻松读懂。
图源:人在囧途 今年人社部公布的职称晋升要求中并未明确提及科研项目,仿佛临床工作量到了副高、正高也就收入囊中。 但僧多粥少的事实不会改变,更不谈,业绩要求中论文、课题也是加分项目,同等条件下依然有文章和基金的同志们先行。 来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政务微信(rsbzwwx) 没有文章的医生通常晋升缓慢、奖助无缘,佛系的同志们选择认命,但也有人铤而走险买文章凑数,直至东窗事发,接受严厉的撤稿、处罚。 某 SCI 期刊杂志社已经养成了看到中国医院的基础文章就秒拒的习惯,实在是让人尴尬。 图源:信用中国 医疗研究大山的重压 即使是懂科研的临床医生,能力越强责任也越大。 主任的期许和托付言犹在耳,白天开病,晚上捉鼠;细胞通路,基金标书;每年 7 月,苦等 IF,涨之则喜,跌之则哭;8 月放榜,祈求生路。 人手充足的医院可以让这些科研主力军脱产潜心写作标书,缺人的医院就只能靠晚上自发加班加点。 到头来如果没中,更是懊恼无助。牺牲了休息时间换来一场空。 破局路在何方? 客观来讲,在破除唯 SCI 上我国还是取得了很多进展。 首都医科大学和协和医学院的临床教授体系,让选择专攻临床的医生们告别了科研文章的强制指标。 不少高校也不对医学博士的毕业设定影响因子和论文限制,让专博们可以更多地关注临床问题和技术。
图源:协和医学院 国自然的管理人员也在思考当今的问题,有人选择在知乎提问,希望能得到旁观者或业内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图源:知乎 期待未来的医生评价标准和体系能更加完善,临床科研分流,两套评价体系齐头并进。 设立国家临床科研基金等临床科研课题项目,让精修医术的医生们一样机会充足。 图源:新华社 也许在未来的有一天,医院能告别无休止的基金申请、科研排名和公费灌水。有志于科研者理应被支持,以期寻根问底。 但医者还是为患者排忧解难为先,救死扶伤为主业。让无心基础科研的临床医生能有更多的出路。 文章来源:丁香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