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检验科医生,能最近距离体察临床需求,发现最实际的问题。我相信,大家都有机会在科研上小有作为。虽然对科研有动力、有热情,但落实到具体选题上,经常无从下手。 热门资讯展示给我们的,多是疾病的分子机制、新型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转化这类花销很大,要求很高的文章。而基层检验人科研困境是——没有团队带路,没有实验平台、更没有足够的经费。 但是,没关系,我们有秘诀…… 检验相关论文的选题极其丰富,不像其他临床专科那样局限于某类器官或病种,又带有医工交叉的特点。如果能把每日工作产出的海量数据发文章,不失为一件省时、省力、省钱且变废为宝的事。 具体操作如何?我提炼出基层检验人做科研的三个关键要素——指标、疾病、检验方法。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同于摸透了大部分检验论文的套路。 图1 这张思维导图,好似一把小孩爱玩的「回旋镖」。检验指标是重心,架起疾病和方法的两翼。惯用的组合有以下几种: 01 同一指标应用于多种疾病 检验界津津乐道的「宝藏指标」——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 RDW ) ,本是血常规中的普通参数,用于鉴别贫血类型。 近年掀起了一波掘宝 RDW 的热潮,它的应用范围被一再扩展,包括预测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提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活动度,评估心衰、卒中溶栓治疗、急性胰腺炎、恶性肿瘤等疾病的预后。 不止 RDW ,许多常规指标都是 「多面手」。别人发现了指标 A 与某疾病 x 挂钩,你可以探索 A 在类似疾病 y 、 z 中的变化;即便不更换病种,别人研究了指标 A 在发病前的风险提示功能,你可以关注 A 在发病后的预后评估价值。 摁着一个指标「吃干榨尽」的范本,当属美国麻省总医院心脏科主持的 PRIDE 研究。研究者为了探讨 N 末端 B 型利钠肽前体 ( NT-proBNP ) 在呼吸困难人群中诊断心衰的价值,花 4 月招募了 599 例患者,然后拆解成不同的角度,陆续发了二十几篇论文: (1)NT-proBNP 与心衰预后的关系 (2)NT-proBNP 在处于临床评分处于灰区的不确定人群中,诊断心衰的效能 (3)NT-proBNP 在合并糖尿病的呼吸困难患者中,诊断心衰的效能 (4)NT-proBNP 在有COPD和哮喘病史的患者中,诊断心衰的效能 (5)NT-proBNP 在肾功能降低的呼吸困难患者中,诊断心衰的效能 (6)NT-proBNP 与左心室射血分数、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心衰辅助检查中的参数的关系 (7)在呼吸困难人群中,引入 NT-proBNP 是否会节约医疗费用 …… 如果我们手中的数据资源本就不多,想实现高产,唯有从「粗放型」的研究模式改为「精耕细作」,用一份原始数据产出一个专题系列。做到这一步,足以为科室的科研发展独当一面了,有志者还能借此基础申报课题。 02 多个指标应用于同一疾病 几乎不存在敏感度和特异度俱佳的完美指标,单一指标对疾病的指导意义终归有限。比起苦苦寻觅新型标志物来提升诊断效能,把现有的检验指标打包组合,使其互相取长补短,不失为一种更实用的解决思路。 初级的方法是创建衍生指标,比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尿素/肌酐比值,小野寺预后营养指数( PNI )=血清白蛋白 + 5 ×淋巴细胞总数 ( 10^9/L ) ,炎症营养指数( INI )= C 反应蛋白/血清白蛋白。 若想纳入更多指标,就要依靠多因素分析和临床预测模型了,也意味着踏入统计学的深水区,让人头疼,却容易出彩。 发表检验论文的制胜法宝,不外乎三样:指标新颖、样本充足、分析思路的升华。 既然是从常规工作中讨要数据,指标选择和样本数量上的限制无可避免,只能通过强化分析层面的技能点来弥补。有道是「剑(数据质量)不如人,剑法(数据分析)胜于人」。 一些粗糙的论文,一股脑的各种多因素回归分析,再给独立影响因素挂上个系数,就戛然而止。 而要把故事讲完整、讲透彻,先迎接几个拷问: ● 建模前样本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了吗? ● 建模后如何验证和评价其效果可靠? ● 这个模型能给临床实践带来什么? 回答好以上问题,即使是土掉渣的指标也能发表不错的论文。 例如,用尿常规报告中的细菌计数、白细胞计数、亚硝酸盐三项指标联合筛查尿路感染: 图2 文献截图 首先采用多元 logistic 回归对三项指标进行合并,建立一个筛查模型,再通过传统的 ROC 曲线,比较指标合并后与各自单独时的筛查准确性。 一般的论文到这里就画上句号了。而这篇趁热打铁,继续用净重分层指数 ( NRI ) 和综合改良指数 ( IDI ) 进行模型性能检验。 最后落脚到同行最关心的问题:做尿培养之前,先用尿常规指标筛查尿路感染,能否让患者受益?采用决策曲线分析法( DCA ),衡量了漏诊带来的危害与减少误诊带来的受益,证明其新建的模型可以让患者净受益。 细致而严谨的模型评价是高质量论文的标志,直白而形象的结果展示,则能把论文再拔高一截。 分享两个锦上添花的小技巧: ● 结果可视化,比如给 Logistic 回归配上森林图、给 Cox 回归配上列线图。 ● 应用简便化,比如构建评分量表,把病人分为高、低分险类别,缩减医疗决策的过程。 03 多个指标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这类套路常作为多个指标应用于同一疾病的准备环节,用以排除相似度很高的冗余指标,给预测模型的指标体系减负;或借助旧指标的「搭线牵桥」,给某疾病补充新指标。也可以独立成文,经典案例如下: 图3 文献截图 这篇文章回顾分析了门诊病例,发现 RDW 和超敏 C 反应蛋白、血沉两项炎症指标呈明显正相关。 出于节约医疗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的考虑,研究者建议在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中,用便捷廉价的 RDW 替代超敏 C 反应蛋白和血沉。 04 多种方法检测同一指标 前三类论文的终极目的都是协助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检验指标。 而每一个指标背后,又或多或少的对应着不同的检测方法,第四类论文便是检验科医生自己选择检测方法的参考依据。 这类论文的思路都相对简明直白。 比如科室能开展指标A检测的有方法 1 、 2 、 3 ,对应着三台设备或三种试剂,就可以探讨方法 1 、 2 、 3 的可比性、干扰因素以及优缺点,以便确定各自的适用场景。 论文题目诸如: 图4 文献截图 最近的一波方法学评价热,发生在市场竞争激烈,新产品不断涌现的新冠检测领域: 图5 文献截图 对于新转化的检测技术,通过与传统方法比较,可以判断其是否可靠,能否投入临床应用: 图6 文献截图 还可以发现并消除干扰因素,提高全程质量控制的水准: 图7 文献截图 老牌的血管保护药羟苯磺酸钙严重干扰肌酐测定,导致结果假性降低的问题,影响临床判定。 北京协和医院的检验团队进行了体外添加试验、志愿者口服等试验,对比罗氏、西门子、贝克曼、强生、日立等 8 种主流的生化分析仪的结果偏离情况,进一步证实该药物对于酶法肌酐检测的负干扰普遍存在。 为此改进 LIS 系统的审核规则,对服用该药的患者用苦味酸法复查。接着是「产学研」对接,和厂家协作改良现有方法,研制出新一代抗药物干扰肌酐检测试剂。 三个要素之间排列组合,还可以衍生出其他变体形式,远不止以上四类。 图8 回到最初的问题,论文的思路来自于哪里?绝非凭空的灵光乍现,而是源自实实在在的观察和积累。 总结一下 ● 第一步,依据手中方便获取的数据类型,确定两个要素。要素的子类尽可能丰富,比如多个指标,多种检测方法。 ● 第二步,发掘要素间的关系,连接两个要素。缜密的分组设计和统计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