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肌钙蛋白(cTn)是心肌细胞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相比,由于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方面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近年来愈来愈多地受到临床医生的关注。对于这种重要标志物,我们到底了解多少呢?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肌钙蛋白的世界。
肌钙蛋白是横纹肌收缩的一种调节蛋白,是骨骼肌和心肌的结构蛋白。1971年,肌钙蛋白被首次分离为肌钙蛋白I(TnI)、肌钙蛋白T(TnT)和肌钙蛋白C(TnC),其中,肌钙蛋白T和 I 的心肌亚型具有独特的抗原表位,心肌特异性较高。 心肌损伤过程中,可能释放多种形式的cTn。心肌细胞坏死时,血浆中主要表现为游离cTnT和cTnI-cTnC复合物。下表对cTnT和cTnI 进行了对比。
高敏肌钙蛋白 I 和高敏肌钙蛋白T近年在临床应用中的区别 cTnI 及cTnT均广泛存在于患者心肌中,且cTnI 与cTnT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联合应用于心脏疾病患者的诊断中,可发挥互补的作用,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加全面的参考依据。近年来随着检测方法不断改进,高敏肌钙蛋白已得到广泛应用,hs-cTn有助于探查既往易被漏诊的微小心肌损伤、更早期诊断AMI、更合理筛查心血管事件高危患者,优化临床治疗决策与预后评估。下面主要给大家列举高敏肌钙蛋白T和高敏肌钙蛋白I在临床实际应用中的不同之处。时间窗:hs-cTnT检测时间窗可能较hs-cTnI 更宽
一项标志物动力学的研究显示,hs-cTnT在STEMI 后11.8小时达到峰值,此后出现双相曲线,在76.9小时达到第二个峰值;而Hs-cTnI 在STEMI 后11.8小时达到峰值,此后呈线性下降。
由上图中峰值百分比可以看出, hs-cTnT检测时间窗可能较hs-cTnI更宽!
诊断准确性:早期监测hs-cTnI 对NSTEMI的诊断准确性可能高于hs-cTnT
一项旨在前瞻性比较hs-cTnI 和hs-cTnT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早期诊断和预测预后中的准确性研究中,共纳入2226例因急性胸痛到急诊就诊的患者,其中18%最后被确诊为NSTEMI。通过对NSTEMI 受试者AUC定量研究发现,hs-cTnI 和hs-cTnT的诊断准确性相似(P=0.62,图A)。
如图B所示,与hs-cTnT相比,胸痛发作在3小时内的患者(占整个队列的25%)中,hs-cTnI 对NSTEMI 的诊断准确性显著提高(P=0.019)。而在胸痛发作在3小时以上的患者中,hs-cTnT对NSTEMI 的诊断准确性更高(P=0.007)。
死亡率预测:在预测急诊患者全因死亡时,hs-cTnT可能优于hs-cTnI
LITROP研究共纳入3588例急诊科患者,结果如下图显示,用于预测全因死亡的hs-cTnI 的AUC为0.811(95%CI 0.798~0.824),hs-cTnT的AUC为0.852(95%CI 0.840~0.864)。ROC曲线比较显示,hs-cTnT的AUC高于hs-cTnI,差异为0.041(P<0.001)。
如上图所示, 在预测急诊患者全因死亡率时, 该研究中hs-cTnT明显优于hs-cTnI 远期预后能力:hs-cTnT预测NSTE-ACS患者远期预后可能优于hs-cTnI
相关研究对hs-cTnT和hs-cTnI 在预测ACS患者显著冠脉损伤和远期预后方面进行了比较。最终纳入390例NSTE-ACS患者,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s-cTnT、hs-cTnI、NT-proBNP浓度与明显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明显冠脉病变定义为: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狭窄,管腔直径小于正常的50%,需要血运重建)。研究发现,hs-cTnT预测NSTE-ACS患者远期预后优于hs-cTnI。
cTnT、cTnI 均广泛存在于患者心肌中,可为患者的疾病确诊提供依据,且具有较高的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度,对患者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及预后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已被广大临床检验工作者接受。比较cTnI 和cTnT之间的差异对进一步改善hs-cTn在疑似AMI 患者管理中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等. 2017; 97(16):1212-1213. 2. 《基层医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诊疗中心肌肌钙蛋白检测应用专家共识》撰写专家组.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6; 15(10):753-757. 3. Hof D, et al. Methods Mol Biol. 2019;1929:645-662 . 4. 冯品宁 等,心肌肌钙蛋白T、肌钙蛋白I及CK-MB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应用价值的比较分析,中国实验诊断学2008,12(10):1256-1258. 5. 吕星 等,心肌肌钙蛋白T检测方法及其临床应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3):1627-1629. 6. 尹焕才 等,心肌肌钙蛋白I与AMI诊断及其检测方法研究综述,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9):3782-3785. 7. Eric Christenson, et a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2013, 24(8):698-704. 8. Tar-Choon Aw, et al. Clinica Chimica Acta 422 (2013) :26–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