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检验科 冯红蕾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恶性程度高,转移能力强,病死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第三位,由于肝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且缺乏足够灵敏的诊断筛查手段,使得相当一部分肝癌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这是导致肝癌病死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目前常用的肝癌检测方法为超声检测结合血清标志物AFP测定,但是二者均有不足,超声检测费用较高且不易发现早期肝癌,血清标志物AFP是目前最常用的肝癌标志物,但是它早期诊断肝癌的特异性及灵敏度都不理想,漏诊率较高,且对于疗效判断不够敏感。 近年来,一个新的肝癌标志物进入了公众的视线---异常凝血酶原,它在肝细胞合成,当维生素缺乏或服用某些抗凝药物时异常升高,研究表明肝癌患者体内的异常凝血酶原会特异性升高,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和肝炎、肝硬化人群,可作为肝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与传统肝癌标志物AFP互为补充。 国外现已将异常凝血酶原、AFP结合B超检测作为高危人群肝癌筛查常规手段和辅助诊断手段。异常凝血酶原有助于判断疾病进展,异常凝血酶原阳性的患者肝内转移、包膜侵袭和血管浸润的发生率较高。异常凝血酶原还可用于肝癌的疗效监测,异常凝血酶原血清半衰期比AFP短3~5天,能更及时反映肝细胞癌的疗效。另外异常凝血酶原有助于肝细胞癌的预后判断,治疗后异常凝血酶原水平恢复正常的患者5年及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治疗后异常凝血酶原水平再升高的患者复发的几率升高。 不过,异常凝血酶原升高就一定是肝癌吗?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在某些情况下它的升高是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而引起。比如肝脏梗阻性黄疸,抗凝药物的应用,维生素K缺乏,一部分肝硬化患者也会存在异常凝血酶原的升高。所以,诊断肝癌必须先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再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付水,齐娟飞,朱海燕,等. DCP、AFP-L3 和 AFP 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J]. 放射免疫学杂志, 2013, 26:75-78. [2]高明军,陈洪,陆枫林,等. 去 γ-羧基凝血酶原、甲胎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诊断 价值 [J]. 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8:2516-2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