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我们的检验医学之路(一)

笔者苏洛 2018-9-29 12:00 AM 1570人围观 资讯

导读】我是在临床实验室摸爬滚打几十年,在船到码头车到站的耄耋年华,平凡脚步,因为执着、专注,即将走不平凡的人生。回忆当年实验室的动人一幕,总是在内心世界无限碰撞,当前检验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后浪催前浪,后浪展辉煌的大好时光,我们力挺后起之秀的成长,更是时不待我。为此,借助这样平台,就我们的故事倾诉我的感悟,希望同道不屑阅及。

一、转化医学的实践

我扪心自问什么是协和精神?在协和30多年给你留下了什么?你的成长到底与协和这个大染缸有没有关系?有没有可以记取的成绩和经验值得留下来发扬!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不妨给做一次总结,好的给后人的启示、继续发扬,不好的接受教训,不要重蹈覆辙。但协和的精神绝对不能丢!。

1992 年,美国《科学》杂志首次提出B2B(从试验室到临床)的概念;1996 年,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第一次出现转化医学”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一词,促进了此后转化医学领域的迅速发展。转化医学又称转换或转译医学,其有关研究通常称为转化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或转化科学(translational science),是近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分支,目的是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在基础研究与患者的诊疗之间,特别是与临床试验(clinical trials)建立桥梁联系,更有效地将基础研究发现,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并以临床疾病的问题指导基础研究的走向,从而最终减少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的脱节,实现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标。

从实验诊断学角度看,其核心就是把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课题的基础研究,并进一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双向过程,即从实验室到病房(Bench to Bedside从病房到实验室(Bedside to Bench的双向通道研究,简称为B2B[1]。从它的缩写可以形象地看出双向通道的特征,给我们检验医学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归根结蒂,转化医学广义是整体的转化与推动,就是一个重大科研成果出现,由转化中心推动,发挥最大效益;狭义是从实验室到病房从病房到实验室的双向通道研究,从实验诊断学的角度讨论转化医学,应以狭义更为务实,为此,笔者就多年在协和医学院的熏陶、结合所见所闻以及感悟,倾诉如下:

(一)协和医学院细菌科创始人,实验室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倡导者——谢少文

谢少文教授19039月出生,1926年毕业湘雅医学院并获博士学位。进入协和医院任内科住院医师,1930年任内科总住院医师。1932~1934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在著名微生物学家秦瑟(Zinsser)教授指导下从事立克次氏体的研究工作。1939年任国际微生物会议,立克次氏体组副主席。1952年主持反细菌战东北调查团的实验室鉴定工作。就是这样一位专家,参与组建了协和医院检验科细菌室,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教授一贯主张实验室与临床预防相结合的诊疗思路。1938年在秦瑟到协和医学院任教授期间,完成了斑疹伤寒疫苗工作,经千余人验证,取得可喜的预防效果。从患者的标本成功地分离出脑膜炎病毒、狂犬病病毒和发现布氏杆菌病易引起实验室感染,并证明孕妇经类毒素免疫后可以预防新生儿破伤风感染。这些研究工作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不愧是一位卓越的临床微生物专家[2]

(二)细菌检验与临床密切结合的实践者——李家宏

1948年,师大女附中高中毕业,经过严格考试程序,考入协和医学院细菌科,从练习生起步,进入谢教授麾下,开始了细菌的鉴定与临床配合的生涯。1952年跟随谢少文教授参加反细菌战东北调查团的实验室鉴定工作并任技术组长,从工作中接触了临床少见的诸多的烈性菌的识别、处理和鉴定,这一次的洗礼,提高了技术水平,为临床细菌学的鉴定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圆满完成任务后,受到嘉奖。

(三)独特的培养人才和细菌鉴定模式

194810月始,按照当时的要求与规定,细菌室对临床病人的细菌鉴定结果,都必须由谢少文教授和齐长才老师确认后,方可以发出报告,这是建立中国细菌实验室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缜密的出报告方式。

每天早晨6点多钟,李老师就要进入实验室,把前一天培养的平皿取出进行菌体涂片染色,生化反应结果进行核对、鉴定进行初步结果,写在报告单后面。然后必须把病人的临床情况了解清楚,如果是已经知道的病人的延续标本,也需要知道病人的近况,如果是新病人必须亲自到病房,查看病例或向医生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对答如流。每天谢大夫出报告时,首先要询问临床病人情况,因为谢少文大夫是做完总住院医生才从事微生物学研究,非常注意病人的临床情况和病情变化。有着丰厚的临床治疗与实验室基本知识是一位公认的博览群书的大家(每天新书入库必先看,阅读速度惊人,笔者亲见在图书馆阅读后,记述笔记并制作文摘)。

大约9点钟谢少文、吴安然(吴阶平胞弟)教授和齐长才老师带领一批研究生、进修生来实验室,可以说凡是在细菌学系的人员,都参加过这样的查房出报告的形式。我(李家宏)必须先简单叙述病人情况,然后报告当天培养出什么病菌,拿出平皿给谢大夫等人看,谢大夫观看平皿后,立即查看显微镜下的染色菌体涂片。然后必定要提问:你为什么说是这种菌?我必须回答原因和理由。如果讲对了,谢大夫就和学生讲,对在哪里;错在什么地方,甚至与其他菌的区别和临床病人症状和表现,都讲解的一清二楚,使大家非常受益,可谓每天一堂教学课。所以任何来细菌科的人,都不会放弃这样一个实验室与临床相结合的学习机会。当时确实压力很大,每天马不停蹄地的进行细菌鉴定和临床联系,收集病人的动态资料。并且要努力学习临床及专业相关知识,提高诊疗水平。

遇到疑难病例大家在实验室就认真讨论,并不要求立即得到结论,而是要求大家回去查书、看书,收集资料证实和阐述你的观点,有时候还要带领大家一起去病房,查看病人。然后大家讨论后,得到正确结论。最后是谢大夫总结和点评,使参加者即增加了细菌学的知识,也学习到了临床知识,真是受益匪浅。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督促学习的方法,既可以促进了思考又锻炼了阐述自己学术观点的能力。有时候我(李家宏)和谢少文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争论,尤其是在细菌的鉴定和分类,可以各抒己见地进行讨论,最后有可能致今天报告不发出,那就必须再继续进行深入鉴别实验,如生化实验、菌落分纯等观察,最后得出确诊报告结果,发给临床。实践增长才干,刻苦学习增长智慧,就这样的签发报告方式,一直延续了8年,我学习了8年,我在其中终生受益。临床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条件和气氛,使我打下了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理论基础,为我独立担任工作创造了条件。

我认为:我们临床与实验室所作的工作,都是服务于一个目的,就是对感性材料(标本结果)进行加工,行成概念(果与因)和逻辑(因与果)的统一,从而达到理性认识(临床认识)高度,得出符合临床的科学结论。我们看到的标本是,我们要从临床病人方面去找,只有因果关系联系一致,符合临床的诊断与治疗,取得满意效果,才是正确的结论。找出病原学和病因学的关系,是我们的责任,体现了我们的价值,说明我们的工作的成绩,取得临床大夫的信任,临床大夫也就更愿意与你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是不可缺少的,互相信任你和你成为亲密朋友。(李家宏笔记与讲课稿整理)。

笔者认为:这样的探讨、学习的模式,对人才培养、业务提高、学术进步和学科的发展都是可以借鉴的,不妨尝试、实践和探讨。

(四)临床细菌学鉴定50年回顾与经验

1999年在其50年回顾性总结中写到[5]诊断细菌学是为临床服务的,必须密切联系临床,绝不可仅仅满足认出平皿上生长的菌落,做出鉴定就够了。而是要走出化验室,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与发展,对重度患者还要结合细菌动态结果,不断研究探讨,提高技术水平和确诊率。并列举了典型病例,正是说明从实验室到病房和从病房到实验室的密切关系,即B2B[1]的实践关系。复制于此:

1患者因消瘦皮下肿块,极度衰弱住院,经医生穿刺包块,查见抗酸染色阳性菌,革兰染色未见细菌。经与临床医生联系,建议切开肿块,再进行细菌学检查。切开患者肿块可见干烙样变,据此可诊断抗酸杆菌感染。经实验室再培养后,结果鉴定为非典型分枝杆菌——胞内分枝杆菌。经选用敏感药物,患者周身包块消失,身体康复,恢复工作。

点评:发现问题及时与临床联系,提出建议,共同为患者明确确诊,既是医生的责任,也是实验室的义务,必须以患者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作为我们工作之本。协和工作中培养鉴别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是对检验人员要求的基本功,是适应工作要求的基本点。尤其是鉴定工作中,采取什么方法取得最佳效果,在工作中必须观察贯穿始终。诊断抗酸杆菌就需要抗酸染色。

2 52岁女性患者,双下肢结节与例1相同,经穿刺培养确定为黄色分枝杆菌。这一类菌常常在年老体弱和具有基础疾患的患者皮下成形结节。由本例表明:①患者的包块虽然与例1相同,但菌种却不一样,治疗方案亦不同;②应注意患者的体质与基础疾患。

点评:虽然临床表现一样,但病原学不同,病因学也不一样,为此必须密切联系临床,睿智的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供临床参考。

来源: 微生物之家
我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