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琦 徐佳 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以及相关病例诊断和医疗救治工作的进行,我们对它的认识逐渐深入,并且在检验医学、微生物学方面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指出发病早期患者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临床特点,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可作为成人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可见,了解病毒感染后患者血常规检查指标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疾病的早诊早治,采取有效的医疗救治措施,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本文将对感染病毒后,患者可能出现的血常规表现以及与细菌感染的鉴别进行总结分析,旨在为临床诊断感染病原体提供科学支持,从而选择出更具针对性的用药治疗方案。
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的血常规表现有一定的区别,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细胞分类是区分感染原因较为准确且快速的方法。一般细菌感染以后,血常规往往表现为白细胞增高的同时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高,细胞形态学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异常,主要包括中毒颗粒、空泡变性、大小不等、杜勒小体等,也可出现中性粒细胞颗粒减少或缺如的情况。
而病毒感染后,血象往往不高,很少超过正常范围,表现为白细胞数目正常或稍降低的同时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常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见表1)。值得注意的是,血常规计数和分类检查只能初步分析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但并不能确定是何种细菌或病毒。

此外,一些病毒常有着特殊的血常规表现: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表现有病毒感染表现的一般规律,但也有特殊之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早期患者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临床特点,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NEU#)、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偏差(RDW-SD)呈逐渐上升趋势,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可作为成人重型、危重型临床预警指标(见表3)。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见到的常常是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伴有细菌感染或者支原体、衣原体感染,如果患者化验单显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升高,也可能是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伴有细菌感染。

临床上可引起感染性疾病的病毒种类繁多,且同种病毒可以引起多种疾病,感染的病毒种类不同,血常规结果的变化可能存在一定差异。《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临床意义解读专家共识》中也明确指出,目前还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标志物既具有绝对敏感又具有绝对特异性,临床上不能单凭某个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来判定疾病,任何时候都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其他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史等进行综合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