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 顾名思义,糖化的血红蛋白,葡萄糖和血红蛋白的结合产物。HbA1c一旦形成即可以存在于红细胞120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可反应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数值的高低由血糖浓度和血红蛋白的多少决定。(因此贫血时数值偏低) 糖化血红蛋白有什么意义?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糖尿病监控达标的“金标准” 。2010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 (ADA) 将 HbA1c 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2011 年 WHO 发布报告,推荐在有条件的地区采用 HbA1c 作为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手段, 6.5% 是诊断糖尿病的临界值。而我国有关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诊断糖尿病切点的相关资料尚不足,目前在我国糖化血红蛋白只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重要依据,而不能作为糖尿病诊断的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的结果为什么是百分率? 指的是和葡萄糖结合的血红蛋白占全部血红蛋白的比例 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费用? 根据检测方法等因素的不同一般在50—100元 糖化血红蛋白和平均血糖的关系 估计的平均血糖(毫摩尔/升) = 1.59 × 糖化血红蛋白 − 2.59 糖化血红蛋白与平均血糖对照表(下面的数据和图引自发表的结果。)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HbA1c目标值建议 (详情请见 《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目标的专家共识》) 临床实用篇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 4.0—6.0% (具体来说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设备可能参考值略有不同)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控制标准因人而异(见上表),并非越低越好 <5.0% 反而会导致低血糖。 妊娠期糖尿病HbA1c控制标准: 对于已确诊的妊娠期的糖尿病患者,每1~2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妊娠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的前提下,糖化血红蛋白目标应控制在5.5%以下;对于怀孕前已确诊的糖友,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以下。 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水平粗略评估: 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7%~8%:血糖控制一般。 8%~9%:血糖控制不理想。需加强控制措施,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需要注意的常见误区: 1、我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是xxx是糖尿病吗? 其实这个问题问错了,我国糖化血红蛋白只能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而不能作为糖尿病诊断的标准,现在主要应用于监控糖尿病的控制水平。 2、错误观点:“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就万事大吉了” 非也,血糖时高时低平均值也可能会正常,实事上,低血糖以及血糖的大幅波动比单纯高血糖的危害要大的多。 解决方法:3个月中至少检测7次日常血糖,空腹、中晚餐前、三餐后2小时血糖,及睡前血糖,可以不同日而分布在3个月中,以便及时发现血糖的波动。当血糖控制不稳定时,还应增加日常血糖检测的次数。 3、错误观点:“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所以随便什么时候检查都可以” 以上说的理论是对的,但是没考虑实际实验的因素,因为药物(比如水杨酸,维生素C、维生素E ),胆红素, 高血脂(餐后可引起)可导致检测结果有偏差。还是别图一时方便,做好空腹查吧,对于外地就诊或者急诊病人小空腹也可以(清淡饮食餐后空腹4小时以上) 二、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 首先区分下几个概念: 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白蛋白、果糖胺 糖化血清蛋白 =果糖胺(血清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脂蛋白等,结果是数值表示) 糖化血清白蛋白=糖化白蛋白(只与白蛋白结合,是血清糖化白蛋白与白蛋白的百分比表示)(结果优于果糖胺) 特点和价值: 1,弥补糖化血红蛋白不能反应短期血糖水平。 2,果糖胺比糖化血红蛋白更适合评价糖尿病患者在住院期间(10—12天)的降糖效果。而且化验方法简单、快速、价廉,已成为血糖监测和近期疗效评价较好的常用指标。 影响因素: 果糖胺:容易受血液中蛋白浓度、胆红素、乳糜和低分子物质等的影响,特别是在有低蛋白血症和白蛋白转化异常时,GSP测定结果可能不可靠。样本要求为无溶血、无脂血的血清,故需要空腹采血。 糖化白蛋白(GA): 排除了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样本采集不需要空腹,可随到随测,其结果是相对值。血清白蛋白的更新速度(甲状腺功能异常,肥胖、消瘦)影响GA的检测数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