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 QQ空间
  • 回复
  • 收藏

免疫学检测中的干扰因素及对应措施

面气灵 2019-8-12 09:55 AM 3175人围观 技术


免疫检测的内源性干扰

内源性干扰抗体是临床免疫检测中一类重要的干扰物质,可引起假性结诊或不必要的检查、治疗。所以在试验结果可疑或与临床不符时,可回顾性寻找干扰原因,通过不同方法验证内源性干扰的存在,然后设法消除干扰,再重新测定。故掌握内源性干扰抗体的种类及其干扰临床免疫检测的机制,并建立适当的识别与确认干扰的策略,有利于降低临床免疫检测错误结果和医疗风险的发生。

1

嗜异性抗体:嗜异性抗体是干扰的免疫测定中一个公认的原因。嗜异性抗体针对定义不明确的抗原产生,并且通常显示弱亲和力,是多种特异性的。其他干扰抗体可以是特异性人抗动物抗体,其可以针对动物免疫球蛋白(Ig)产生。其干扰机制主要是异嗜性抗体有多个特异性结合位点,能与各种动物制成的生物制剂的抗体结合,标记抗原或者抗体,从而干扰测定,使得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例如:嗜异性抗体可通过桥接捕获和检测抗体而在双位点免疫测定中引起假阳性结果而发生干扰。同样地,嗜异性抗体可以通过直接结合捕获抗体并因此阻止反应位点结合目标分析物而导致假阴性结果。其假性升高主要见于HIV,AFP,CA125,PCT等检测,假性降低见于皮质醇,甲状腺球蛋白等检测,目前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近期输血或者与动物接触的检测者常见其干扰,临床常见的鉴别方法也有很多,最常见的如用阻滞剂处理,结果与原来的差距较大的时候可考虑异嗜性抗体。也可用其方法消除干扰。



2

钩状效应:免疫反应具有比例性,由于抗原抗体不等价性,使抗原抗体反应时存在对应比例关系,生成物的量与反应物的量(浓度)有关。只有比例合适,结合价相互饱和,才生成可见的复合物,在等价带前后分别为抗体、抗原过剩则影响沉淀物的形成,这种现象称为带现象。带现象在临床检验中经常出现,特别是ELISA与凝集反应中。出现在抗体过量时,称为前带,出现在抗原过剩时,称为后带。 在平时临床检测工作中需要注意前带和后带现象,以免出现假阴性结果,目前各厂商试剂盒也会在试剂盒说明书明确标明产生钩状效应值避免检测干扰

3

自身免疫病抗体和补体:自身抗体主要是在自身免疫失控下产生的特异性蛋白,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胰岛素、抗甲状腺激素抗体等,与其相应靶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免疫测定方法中可干扰相应抗原抗体的测定。自身抗体干扰排除的方法是测定前需用理化方法将其解离后再测定。

4

交叉反应:交叉反应是两种来源不同的抗原,彼此之间可以有相同的抗原决定簇,由此决定簇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可分别与其自身表面的相应抗原表位结合,而且还能与另一种抗原的相同表位结合发生反应,称为交叉反应。交叉反应现象的形成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共同抗原,不同生物体的某些生物大分子具有相同的抗原结构;
(2)共同表位,不同的生物大分子的某些片段(肽段)具有相同的表位;
(3)相似表位,不同的生物大分子,其表位的部分空间构象十分类似,可以和同一种抗体的互补决定区相契合。
激素、小分子半抗原等易受到交叉反应影响。

免疫检测的外性干扰

1.溶血:在标本收集过程中,由于压脉带过紧,抗凝血混匀用力过度,离心破管等造成标本溶血,溶血时释放大量过氧化物酶活性的血红蛋白,一方面标本溶血,其细胞碎片以及蛋白质会对定性检测,尤其肉眼判读的有一定误差,另一方面其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在如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显色反应中,会导致非特异性显色,根据检测的方法不同导致的结果为正负干扰,在标本检测前对于标本采集和处理时必须注意避免溶血。

2.脂血:在大多数实验室中,对于血脂中的CM和VLDL悬浮颗粒,使标本产生浑浊,凝集现象,同时对于检测中使用比浊法的项目造成较大干扰,其干扰机制主要有肉眼对于结果的判断以及自动化仪器中影响光散射,增加标本内物质的极性和非极性。降低甚至消除脂血带来的干扰对避免发出与临床不符的检测报告给临床医师造成误诊有重要意义。将筛选出来的脂血标本进行预处理,其处理方法主要有,高速离心(≥13,000r/min,15 min)、脂质清除剂、萃取、PEG分离等方法,可根据实验室自身情况进行处理。

3.纤维蛋白:一般情况下,血液标本如果没有在抗凝剂及促凝剂的情况下,0.5小时开始凝固,约2小时会完全凝固,有时为了争取TAT时间,获得更快的检测结果,在未开始凝固时或者未完全凝固时,就强行离心分离血清。此状态下,标本内仍含有残留的部分纤维蛋白,形成肉眼可见的纤维蛋白块,引起假阳性判断。对于目前解决方法主要是标本检测时需充分凝固再分离血清,或者加入适当促凝剂。

4.标本污染及保存时间:检测标本若被细菌污染,细菌体内可能含有内源性的过氧化氢酶从而产生非特异性显色干扰检查结果。对于存放时间过久的标本和试剂,在冰箱中保存过久的标本,血清中IgG可聚合成多聚体、AFP可形成二聚体,在间接法ELISA测定中会导致本底过深、甚至造成假阳性;标本放置时间过长(如一天以上),有时抗原或抗体免疫活性减弱,亦可出现假阴性。为克服上述干扰,ELISA测定的血清标本宜为新鲜采集;如不能立即测定,5天内测定的血清标本可存放于4℃,1周后测定的血清标本应低温冻存;冻存后融解的标本,蛋白质局部浓缩,分布不均,应充分混合后再测定,但混匀时应轻柔,不可强烈振荡。

5.生物素:生物素又被称为维生素B7或维生素H,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生物素的缺乏主要会损害皮肤、粘膜和神经系统,在普通人群中长期的生物素缺乏可能导致毛发、指甲、皮肤的损害。

生物素干扰存在于使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或生物素-抗生物素系统的检测中。与仪器厂家、仪器型号、发光底物无关,同一厂家不同项目包被方式也可能不同。生物素对化学发光产生干扰需要一定的浓度,不同项目/试剂抗生物素干扰的能力不同。生物素干扰可能产生假阳性,也可能产生假阴性。一般来说,夹心法产生假阴性,竞争法产生假阳性

6.标本凝固不全
血液采集后,如收集管中无促凝剂和抗凝剂,则血液通常在半小时后开始凝固,18~24h完全凝固。日常检验中,常在血液还未开始凝固时即离心分离血清,此时因血液没有完全凝固,离出的“血清”并非为完全的血清,其中仍残留部分纤维蛋白原,易形成干扰,造成假阳性。所以血液标本采集后,应使其充分凝固后再分离血清,或标本采集时用带分离胶的采血管或于采血管中加入适当的促凝剂。

7.样本离心时间

个别标本由于离心制备不彻底,造成假阳性结果


参考文献:《临床实验室》2019年 第6期免疫学检测方法中的干扰因素及对应措施

来源: 辉宏咨询
我有话说......